编者按
2018年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发布。《纲要》的编制,充分体现了用新体制、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规划建设的思想,树立起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对规划理念和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示范意义。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包含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及规划体制创新等内容,对中国规划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示范性以及对规划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
吴唯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发展要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区域治理,促进城乡绿色发展转型。
1. 建设雄安新区要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疏解非首都功能,为促进提升北京首都功能,引领科技创新和发展转型创造条件。
自汉代以来京畿一直是我们国家首都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都功能拓展区,雄安新区的建设也不能就雄安论雄安。
历史上,白洋淀及周边呈现着南北之交的文化边性特征。元明清以来,保定和白洋淀作为京畿重地,是联络首都和南方地区的重要南北交汇口。面向未来,雄安新区的建设要根植于历史文化的积淀,要与北京通力合作打造大区域格局中心性文化,塑造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的“上林苑”。
当代来看,大国首都要引领世界风骚,需要交往舞台,需要管理后台。雄安新区要学习历史和世界经验,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功能安排和空间组织,融入首都文化元素,发展首都功能拓展核心区;展示国家发展转型和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全球命脉产业总部从集中向分散布局,现代制造业总部更趋于与全球城市和生产基地紧密联系。新兴产业更倾向于在科技创新的新兴地区生根、发育、繁盛。雄安新区要影响中国当代和世界,既要传承历史,人文复兴,更要利用全球命脉和科技产业布局重组的机遇,创新发展模式,科技引领,全球示范。
产业创新上,雄安新区要发展知识经济,整体承接能源、现代制造、物流等行业总部,局部承接金融业等“管理/控制”、“数据处理”环节;承接国家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国家科技教育文化机构,建设世界顶级国家科技文化创新区。
雄安新区距离保定不远,雄安的发展要有京津冀大区域观,促进雄安与保定的功能联系,与保定一起共同传承直隶文化,完善京-津-保(定) 城镇格局,共同建设京津冀新型绿色智慧制造研发集中区。
2. 建设雄安新区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中作出具体的国家示范,通过区域治理和建设绿色区域基础设施体系,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白洋淀水系做出根本性努力,解决目前突出面临的缺水、水污染和洪水威胁的问题,推动国家治理创新和包容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发挥重大引领作用。
雄安地区所处的华北平原,在万年、千年、百年尺度上的历史变迁表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开发建设呈现不同特点,总体上为既改造利用,又顺应自然变迁。
白洋淀是一部记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奋斗史。万年尺度的气候变迁,古黄河汇聚流域内的河湖水系,南北摆动,导致湖沼涨缩,影响了史前人类聚落的选址布局及早期社会的建国营城。千年尺度的开渠运输、塘泺建设,促使了白洋淀淀区格局的形成,留下了军事防御、移民开发、直隶营建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百年尺度的密集开发与干扰,特别是1963 年洪灾后,流域水系几近断流,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淀面逐渐萎缩。
雄安新区生态治理要传承和借鉴历代经验。白洋淀从来不是,今天还不是一个纯粹的野生湿地,一直跟人类区域开发紧密相关。要以科学用水治水为中心,完善西至太行山,东至渤海湾的水循环利用生态体系,在此基础上重塑“华北之肾”。白洋淀周边地区的地势低洼,治水要顺应自然,要上下游结合,涵、蓄、排结合。湖淀周围开发建设选址要适合地形。另外对下游特别是对天津沿海来说,“排”的工作也至关重要。天津的发展,特别是天津滨海区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大清河水系的排洪问题。
清华大学规划研究团队,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立足于人居科学的研究,以京津冀为对象,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发展了城市——区域的人居整体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新的时代,我们也要结合新的形势,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和要义,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延伸阅读: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upforum.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关注“城市规划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