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吕传廷: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重大创新挑战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吕传廷: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重大创新挑战

2019年5月27日,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正式开幕。作为2019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粤港澳大湾区倍受各界关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是此次学术周重要议题之一。在下午双 ²城记高端对话环节,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控规专委会主任委员吕传廷先生从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愿景和能力优势出发,探讨了其未来面临的重大创新挑战和应对路径。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吕传廷: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重大创新挑战

吕传廷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控规专委会 主任委员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影响世界的能力


站在粤港澳区域角度看大湾区的发展,未来的主题应该是协作与融合。从溯往千年各个历史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战略中一直具有对外开放的核心地位,作为内外全面交流的窗口和枢纽,形成影响国际区域乃至世界的能力,是长期的历史积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愿景是在一国两制框架和核心城市带动下实现区域融合与协作,在国际竞争中恢复在全球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里的引领力,形成具有世界能级的区域竞争力、平衡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和共建优质生活圈的示范港、澳、广、深作为区域龙头城市可以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形成区域的核心和先导。


粤港澳大湾区是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地区


珠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必须依托于高度国际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对外开放生态系统。一国两制的湾区城市融合与协作,具有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基础,这是对比国内三大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40年来大湾区三地四城个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与国际科技经济体系保持紧密联系的开放生态,为迎接更大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未来十五年大湾区要在全球区域竞争中实现能贯通内外、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体系,不仅需要本地的智慧,也需要世界的智慧作支撑,更需要稳定的开放制度和多元化的创新生态建设作保障。


差异性催生创新,需要充分认识三地四城在法律制度、经济模式、技术体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的巨大潜能,这种差异性使得大湾区内各核心城市和腹地区域具有天然的能级梯队和功能互补性,是大湾区能够保持各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生态活力的源泉,所以在国家三大区域中粤港澳大湾区是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创新面临的重大挑战


衡与变的哲学逻辑下“竞合关系”和“发展路径”重构。大湾区在历史上是一体化的,只是在近代由于发展落后分割成一个国家三种制度。40年改革开放使得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的百年构想,形成了完整的海陆运输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并成为高度城市化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新型战略目标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必然需要通过不断深化协同实现融合,湾区城市迫切需要在过去以经济增长和城市竞争为主的逻辑上重新认识“发展目的”、构建新型“ 竞合关系”。在保持合理城市竞争和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协同合作形成创新引领世界的良好发展生态体系和区域竞争力,如何优化区域布局共享发展成果,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共建宜居家园湾区等将是未来大湾区创新重大挑战。


1、国际竞争目标下区域协同创新

一国两制下三地四城法律框架的差异,经济模式的差异,政策机制的差异实现协同创新需要首先突破城市行政化竞争造成的创新生态碎片化融合问题。湾区核心城市具有各自比较优势,香港、澳门国际金融和国际交流信息窗口的作用,深圳在技术创新产业转化能力,广州在商贸交易枢纽和传统产业升级,差异性互补对于建立多赢的合作竞争关系,特别是技术的合作,形成大湾区创新技术体系、建立创新技术联盟,将竞争变成有机的协同,形成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体系的引导,这方面突破将为未来湾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构筑广阔前景。


2、区域空间内部平衡发展的共享创新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大湾区过去快速发展中未能很好应对的突出问题之一。随着珠江两岸交通基础设施在未来的贯通和三大都市圈同城化、粤东西北帮扶政策的逐步落实。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或帮扶城市形成“边境或飞地共同发展区”,在政府发展考核上的分享制度创新,核心城市之外的落后城市将获得极大的发展机会,缩小与湾区城市的差距,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更以深圳特殊区位条件、强大的金融服务、创新技术产业跨城市行政区域外溢,通过市场化形式整合珠江口东西岸城市“创新共同体”填补东强西弱的空白,并进一步辐射粤西沿海城市腹地。同时通过市场化区域城市分工将缓解单一城市发展过度的“大城市问题”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绿色创新

从改革开放至今,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已经从一千多万增长到七千多万,相对5.6万平方公里面积的空间,已经是世界大湾区中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未来随着区域科技产业创新功能的强化,将会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和服务人口,形成对有限空间和自然资源的极大压力。


如何平衡好发展创新、产业体系的扩张与有限资源承载力的关系,减少对空间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发展成本,缓解单一城市过度扩张“大城市病”,需要湾区内各城市协同努力提出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具体蓝图和行动方案,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目标下的绿色发展转型。


2019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活动从5月27日至31日,为期五天,共设置2场主论坛、13场分论坛,围绕主议题,分别以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人民城市、城市治理、生态智慧、基础设施、住区规划、港区发展、遗产保护等为切入点,进行跨专业的融合和交流。


自2013年以来,“清华同衡学术周”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城乡规划及相关行业一年一度的学术盛宴。七年间,共吸引行业内外超过30000人次和近200家媒体的参与,活动影响力逐年扩大。多年来,“清华同衡学术周”以“家国天下”为使命,集合专业相关热点话题,搭建学术和实践的交流平台,邀请来自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规划行业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及相关企业的多位专家学者,用知识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和技术的切磋共促人居环境产业的发展。



关于清华同衡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清华大学下属的全资国企,是清华控股旗下以城市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咨询与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为主业的成员企业,拥有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文物保护勘察设计、旅游规划等多项专业资质。依托清华大学的综合学科与产业优势,清华同衡致力于开展国家与地区宏观发展政策研究,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的技术研究与实施,为国家部委、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等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


清华同衡植根于清华大学的学术研究环境,一直坚持城乡规划工程实践与科研、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想,积极拓展城乡规划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通过十余年的企业化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综合优势、核心业务和服务特色。清华同衡始终坚持专业所的发展架构,60多个业务部门跨专业协同、6个地方分院进一步强化深入研究与在地服务,广泛参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政策研究、规划落地与技术创新。


清华同衡将规划设计与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城乡发展的源动力,持续以规划和技术回报社会,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承担清华人“家国天下”的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关链接

聚焦城乡发展 共话美好未来——2019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盛大开幕

衡与变——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首日专家观点集锦


关注“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及时了解会议精彩内容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吕传廷: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重大创新挑战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吕传廷: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重大创新挑战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网站专题实时更新中,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吕传廷: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重大创新挑战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