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读
2019年5月27日,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正式开幕。作为2019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粤港澳大湾区倍受各界关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是此次学术周重要议题之一。在下午双2城记巅峰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先生发表了题为《珠三角2.0》的专题报告,他多年来历经环珠三角滨水地区的发展计划,借用参加2013年深港双城双年展时中规院参展作品,以九个观点深度阐述了对珠三角2.0的假设,即珠三角的现在和未来,对比历史,探讨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观点一:诸侯,再诸侯
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区,改革开放初期带来的工业化的所有机会几乎都集中于此。在1.0时代,珠三角城际关系,从初期的平行竞争,到九城分为三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的协作竞争。2.0时代城际之间的组合与城市内部分拆重构并存,此区域的空间社会关系,变化从未停止,只不过是更高能级的诸侯之间的竞合关系。
观点二:大势定于湾区
环伶仃洋湾的水岸地区各城市都有发展计划,带来了珠三角未来文明的话题。湾区的发展可回溯到最早中西对话中出现的省港轴线,再加上澳门,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中非常重要的故事。至改革开放时,香港的作用超越广州,加之中央政府将深圳这一“异物”置于湾区,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深圳取得了爆发式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珠三角也同步快速发展,深圳的成功犹如河蚌生珠。在转型时期,大湾区的真正价值在于广佛同城+南沙、前海、横琴新区和港澳深珠莞中所构成的核心小湾区,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将推动珠江西岸的发展,为深圳带来广大城市腹地,引起湾区城际之间功能结构的重大变化,从而决定深圳在大湾区地位和价值。
观点三:城市+互联网
流动性是区域之间、城际之间发生合作关系、协同关系和竞争关系的重要特质。传统的流动依靠高速公路与轨道,是物的流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改变了城际间的时空关系,为湾区未来城市的发展演进创造了全新的基础条件。互联网造就的流动性既改变了珠三角的时空,也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在未来,大湾区城市的去极化问题将成为研究重点,如何出现更多的城市,选择什么样的宜居地+互联网来解决异地工作的人们需求等。同城职住、城际通勤,也许还有其他的选择,我们需要以人为中心,以他们的生活需求为前提,从社会健康的角度去思考城市+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
观点四:更多门户,更大开放
以更多门户,创造更大开放,是寻找市场共识并扩大共识的结果。在互联网时代,大湾区的每一座城市无论大小都可以是对外的门户,城市间有分工、有协作,解决城市对外独立交流的话语权问题,让每个城市有自己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大湾区的发展将不能再依靠九个城市,需要更多的城市、更多的领域分专业发展,只有专业才能做精、做好,每一个专业领域也将会有属于自己的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依托。
观点五:裂变,更多城市单元
在2.0时代,九个城市将裂变形成更多的城市单元,以便拥有独立的、高水准的公共服务覆盖的空间单元,让城市以宜居生活品质,在新的职住空间关系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活服务圈,只有依托城市才能实现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目标,也才能促成城市的进步。
“一国两制”项下大湾区的港澳单元与珠三角更多的城市单元一起,成为未来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多样性的对内对外接口,可以将众多城市单元的组合比做一个多制式接线板,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制式的插头,在这里都有可能插得进去,输送交流各自需要的东西。
若把港澳当做电池负极,把珠三角当作电池正极,只有正负两级存在差异,才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产生,电池才有意义。在粤港关系、粤澳关系的时候,我们谈异合而不谈融合,因为只有异合,才能在大湾区形成多制式的国际化过程中解决冲突和矛盾的回旋地与缓冲区。
观点六:魔方@城市
珠三角有将近7000万人的社会构成,可以用“魔方城市”来描述此区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多样性反映的是本土的居民和外来移民,在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构建的尚未沉淀稳定下来的复杂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以深圳为例,从“来了就是深圳人”、“来过就是深圳人”,再到“来了还是湖南人、贵州人、东北人……”。这表现了本土与外来之间的融合与交互关系,以及从这多样性关系中产生的活力和包容性。我们也用“雨林社会”来形容这种复杂的城市和社会的特征,在现状的珠三角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群,在此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环境与发展机会,就像热带雨林中由复杂动植物之间构成的勃勃生机的体系一样,我们以魔方的复杂而又有逻辑的方式认识珠三角城市社会的特征。
正是珠三角地区拥有“魔方”和“雨林”的特征,从社会治理和文化包容来讲,如果一国两制和城际间的分工差异的复杂组合模式,在此地区得以长存,也就意味着珠三角与外界的对话、交流和共识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观点七:度人文,敬自然,刷新珠三角
这是城市、社会发展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关注珠三角城市共同拥有的山、水、林、田、湖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而在拥有“雨林社会”复杂和多样性特征的前提下,才有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态的基础,最终达成城市与自然共同构建的、平衡的湾区生态文明的新状态。
观点八:实有值,虚无价
如果说1.0时代,发展的动力是关注“物”的聚集、流动、加工与交易。
那么,到2.0时代,发展的动力更多的是强调“非物”的重要性,即社会生态、人文演变的可能性。人与自然、实体城市和虚拟城市构建的平衡、可持续的“阴阳圈”,造就更多的机会。
观点九:更新不止于空间
用城市更新的方法释放的存量土地,一定要为创造更(gèng)新的城市文明状态作出贡献。如:更文明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好的生活居住空间,除了更新空间,更新的行为都应该指向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服务于未来的新观念制度、机制、价值标准,这些都可以在更新方式和更新(gèng)的空间中表现出来,所以说更新不止于空间,而是空间表现出的价值内涵。
“平衡即是多”。在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港澳与珠三角的一系列关系中都存在着平衡的需求和机会。但这种平衡也是相对的,在某个阶段会趋于平衡,但是一定又会引发出新的不平衡,否则社会就被固化,时代就不会进步。在当下我们看到的这次平衡需求,带来了巨量的移民,重构了岭南文化,无论是来自北方的还是海外的,在珠三角发生了冲突。化解冲突,平衡是一种策略,即在平衡的过程中磨合、冲突、积淀。港深、珠澳和广佛在流变中处在冲突的前沿,从经济变革开始带来社会的变化的过程中,它们是引发和推进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媒介,观察它们的变化,平衡冲突,需要政策和机制助力,也需要时间。
从经济特区时代转向后经济特区时代,我们的思考的方式和内容需要发生变化,不可能永远用经济话题替代所有的事情。经济一定会带来观念和社会状态的变化。在2008年我们做前海研究时候已经提到在前海新区进行“社会特区”实践的话题。但在如今珠三角的范围内,人口巨量移动,带来城市化和现代化迅速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的不断被确定的过程中,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密,人口越来越多,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怎么能找到新的平衡,反映新的关系,需要我们去做及时判断和再预测。
未来的大湾区,我们要以创新去想象不同于现实的另外一种可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打破现有的平衡,面向未来的思考是我们规划师的基本责任,而创新又是我们的基本技术手段。
2019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活动从5月27日至31日,为期五天,共设置2场主论坛、13场分论坛,围绕主议题,分别以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人民城市、城市治理、生态智慧、基础设施、住区规划、港区发展、遗产保护等为切入点,进行跨专业的融合和交流。
自2013年以来,“清华同衡学术周”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城乡规划及相关行业一年一度的学术盛宴。七年间,共吸引行业内外超过30000人次和近200家媒体的参与,活动影响力逐年扩大。多年来,“清华同衡学术周”以“家国天下”为使命,集合专业相关热点话题,搭建学术和实践的交流平台,邀请来自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规划行业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及相关企业的多位专家学者,用知识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和技术的切磋共促人居环境产业的发展。
相关链接
聚焦城乡发展 共话美好未来——2019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盛大开幕
关注“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了解更多会议精彩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朱荣远:珠三角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