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文辉:京津冀协同要学会巧搭车

本期导读

请点击顶端蓝色字样关注我们↑↑↑

李铁:珠三角三十年的路径选择
文辉:京津冀协同要学会巧搭车

陆铭:特大城市的病症并非人多
顾永涛、朱枫:美国咋区域协调

京津冀协同,看准机遇再“搭车”


文辉,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规划院副院长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提速。那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会有哪些机会?对此,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副院长文辉。

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确立和推动实施,新的首都经济圈形成,您怎么看这个经济圈形成的意义?

文辉: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引领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一是有利于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提高我国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首都经济圈以首都为龙头城市,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城市群形态,也是展示一个国家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的窗口平台,从国际城市群发展经验来看,首都经济圈至关重要,它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到各国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提高政府城市治理能力。当前我国特大城市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发展,这些问题既有区域层面引起的,又有城市自身的原因。首都经济圈的“城市病”更具有放大效应,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如能有效推进首都现代化治理,其示范效应也会更加明显。

三是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行政主导的力量更强,京津冀区域行政等级更复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破除行政壁垒,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市场要素和资源能够在城市群内自由优化配置,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

四是有利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和人才为战略根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改变过去的粗放式、高污染、高能耗的城市发展模式。优化首都经济圈空间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各类城市在功能和产业上合理分工,有序有效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强化经济圈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记者:从原来“京津冀一体化”的提法到现在确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中间的不同和变化说明了什么?

文辉:京津冀“一体化”是理想状态,而“协同发展”是务实表现。无论是“一体化”还是“协同发展”的总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相比,京津冀内部差距大,发展不均衡。

“协同发展”是既强调高效合作又强调良性竞争。在尊重城市作为独立个体的基础上,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机制和平台,发挥整体的合力。

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我国城市等级化行政管理体制有关。我国城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等级太严格,土地指标、财税指标、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等资源配置都是根据行政等级来分配,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处于分配链的末端,不利于发展。而更为不利的是,不同省级、市级行政区域的城市发展,完全不顾人、财、物、信息等市场流的作用,用行政区划硬生生地将具备互补功能的城市联系割裂开来。

此外,同一行政等级的城市相互竞争,这种竞争有时候甚至是恶性竞争,比如相距不远的城市,在基础设施配置上重复建设,在产业发展上同构现象严重,在土地出让上相互压低价格等等。

因此,强调“协同发展”就是要建立一个供各类城市直接对话的平台,去除原有的行政等级化管理的弊病,使各城市主体都能平等;打破行政区划,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记者:北京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些产业外移是必然,这对于京津冀三地分别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文辉:对于北京,重点在于如何将非首都核心功能调整疏解出去,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做好做实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金字塔尖上做文章:产业上,优化产业结构,更加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和质量,更加注重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孵化器的培育;功能上,发挥北京的引领作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从京津冀全域全局来考虑城市功能布局,重点做好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等领域工作;体制机制上,要率先建立跨行政区合作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区域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等,推进京津冀在规划编制、市场对接、体制创新、政策引导等方面取得突破。

对于天津而言,重点在于如何发挥起承转合的作用,建设区域经济中心,配合好北京发挥首都功能,充分发挥大港口、大产业、大金融、大交通的作用,共同带动区域发展。继续发挥天津港口作用,以环渤海为腹地,对京津冀辐射服务作用进一步提升。依托滨海新区,对接北京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加强园区共建,人才共用,技术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国家金融创新试点机遇,建设金融创新中心,为京津冀区域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加强与河北的交通和产业联系,有效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对河北来说,省域城市差异比较大,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统一部署,明确省域各城市功能定位。北部的张承地区、秦皇岛等以生态保护、农副产品、休闲旅游等为主;把石家庄、保定、唐山、廊坊建设成为区域副中心城市,主要承接京津优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河北南部邢台、邯郸、衡水、沧州等城市主要承接京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转移。做好河北围绕京津周边的中小城市功能定位,加快与京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完善城市功能,突出特色,就近承接京津城市主城区人口外溢和产业转移。

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区域内的国资国企有哪些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文辉:总体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企业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使企业能够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劳动力、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是依靠行政保护或者政府补贴来获取市场占有率,会有一个更加充分的区域竞争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特点及所处的行业也会决定了一些企业的命运。一些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企业会面临关停并转;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可以在技术、设备更新上进行转型升级的,能够带来大量就业的企业,会逐步疏解到天津和河北;一些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一些集聚了大量就业人口的,不适合在主城区的服务型企业也会面临疏解。据统计,北京市2014年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

记者:“十三五规划”编制已经开始,从这个层面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又有哪些可预期的机遇?

文辉:“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已经开始,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我国新时期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备受中央关注和重视。从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得到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迅速响应,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对接,各方都在谋划,并取得了一些实效。下一步京津冀区域发展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上会有很多机遇。


来源:首都建设报,记者史波涛,编辑:Hai_JP

㊣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合作或投稿请咨询微信号Hai_JP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