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是城市生态空间系列文章第二篇,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信息 朱战强 博士,讲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 综合地理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兴趣为绿色基础设施,城乡景观生态规划,3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 Email:zhuzhanqiang6@msn.com 黄泽幽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综合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生 刘文琳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本科生 黄存忠 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2011级硕士毕业生 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余年的快速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自然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耕地和生态用地被大量挤占,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约束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了珠三角生态空间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2010年代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将持续推进,然而经济社会增速减缓,城市劳动力呈现相对不足的情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常态”,珠三角生态空间发展模式因此也需要探索新的路径。 一 珠三角生态空间规划思维与实践 1990年代以来,珠三角生态空间发展经历了从“生态敏感区”,到“区域绿地”,到“广东绿道”的发展历程,历数期间珠三角4次区域规划,珠三角“生态敏感区”和“区域绿地”管制的思路和方法若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单一控制”,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则体现了区域发展的“控融结合”思路,是从以前的划线死守“防守式保护”向现在的“积极式保护”转变。体现了从关注建设用地到关注非建设用地,生态空间规划价值观从“经济发展观”、“环境保护观”到“区域与社会公平观”的叠加,最终提升到了“宜居区域”的观念,理论视角从分区保护、保护与开发并重,发展到综合开发的思路,逐步强调发挥生态空间的城市隔离、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珠三角生态空间发展的历程表明,针对生态要素“死保”效果不佳,探索保护与利用有效结合的途径才是有效的生态空间发展模式。 二 新常态下珠三角生态空间发展的挑战 新常态下的珠三角面临着新的挑战来源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型城镇化以及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三个方面。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变暖,极端气候,雪线与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同样适用于珠三角。珠三角沿海的生态安全风险相应表现为景观破碎化过程依然存在并可能持续加剧,大规模城市填海运动之于海平面上升百害而不利,咸潮活动越来越频繁等。其次,新型城镇化将持续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数量,要保持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对土地尤其是生态空间的使用带来更大的压力。当前粗放的生态空间使用方式不仅威胁整个大珠三角地区生态屏障的生态安全,还将导致区内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无法释放。最后,历史上,珠三角施行的纯刚性保护被证明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生态空间中人类通过休闲游憩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受到压抑。新常态下,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以及人类生活质量提升需求对生态空间的消费提出了要求,将成为城市生态空间使用的新动力。有效协调城市生态保护与市民绿色生活需求的关系依然将成为珠三角生态空间规划的重点。 图1 珠三角各市绿道网规划拼合图 三 未来的珠三角生态空间发展模式 3.1 精细化、强制性的生态空间控制 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第18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率先于2014年初发布《广东省生态控制线划定的通知》,全面启动全省范围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 生态控制线对各城市生态控制线空间比例、生态控制线分级管控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珠三角全域范围内部署开展生态控制线规划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强化绿色生态屏障,保护自然风貌,维系生态完整性、连续性和物种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二是通过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优化土地利用功能结构,推动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促进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是结合生态控制线内土地的合理利用,推进自然公园体系、湿地、生态廊道、城市绿地、滨水空间等绿色网络建设,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并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珠三角生态控制线划定从法律上明确了城市的“生态底线”,提升了生态空间规划管理和空间管制的法定性,是在区域规划层面上对区域绿地、生态敏感区等生态空间的精细界定以及法定化强制保护。珠三角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将实现:1)在控规层面“继承”城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科学思维,并完成了“法定化”管制;2)强化生态空间对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约束和有益反馈;3)合理释放人类对生态空间的需求,发展“精细化”的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模式。 3.2 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效耦合 应当针对性的发展面向生态安全的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策略: (1)减缓与适应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雾霾,建设宜居环境。营造区域通风廊道,以绿廊建设改善区域气候条件;结合区域风廊、河网水系识别区域绿廊,建设带状公园,形成滨河绿带;依托水系及两侧缓冲带、滨河山体林地打造网络化、连续性的区域生态通廊,提出廊道沿线地区的管控范围和管控要求,引导区域性“蓝线”和“绿线”的建设;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水域面积,加强城市中心区绿化,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削减城市净辐射量,有效调节城市气温。 (2)发展低冲击开发模式,尊重自然规律,重构城市的自适应系统。防控城市雨洪风险,提高绿地系统景观建设,包括附属绿地、庭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以生态系统为根基,让城市与大自然共生;优化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建立城市雨水花园体系,利用绿地消化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3.3 生态系统与人类系统的有效耦合 (1)构筑以城市内部山体、零散绿地为园,河川绿地、城市缓冲绿地为楔,城市外围风景林地为环的城乡联动、多层次绿荫萦绕的珠三角绿地生态系统,使大珠三角城镇群融入自然。 (2)建立区域公园体系与市民游憩体系。发展区域公园体系,提高区域绿地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跨城市的区域公园如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滨水公园等,发挥公园的区位互补和功能互补;基于区域公园体系发展区域市民游憩体系,兼顾人们休闲需要,融入散步、休闲、运动、集会、观景、教育等游憩功能,提升城市生态空间的休闲游憩功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都市区。 (3)发展区域生态旅游,以维护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原生性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为根本宗旨发展区域生态旅游,把开发旅游资源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4)发展“健康城市”规划与设计。探讨健康城市导向下生态空间的发展模式,发展健康的城市土地利用,提升珠三角全域城市生态空间应对海平面上升风险和地质灾害风险的能力,降低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以“绿基”、“树城”、“智慧湾”的理念提出针对性的空间开发与优化策略,提升城市市民的身心健康。 图片引自:http://www.subaonet.com/2012/1219/1058090_3.shtml 3.4 生态空间与本土文化的耦合 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融入区域生态空间发展当中,发展珠三角特色的生态空间。可分为以下方面: (1)恢复与弘扬“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是经过几千年发展形成的珠三角地区特色生态农业模式和文化生态景观。可以建立“桑基鱼塘”示范区,或通过建设主题教育公园等方式切实保护现有“桑-基-鱼-塘”资源,将之与休闲度假、教育等功能相结合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图片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526280100iflz.html (2)建立区域主题公园。以地方文化为背景,面向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系统建立区域主题公园,挖掘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发扬如赛龙舟、舞狮、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本土文化,探索生态空间发展新模式。 (3)保护与营造岭南特色风貌。保护、复原或建设岭南特色水乡;复兴岭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公共空间景观;保护珠三角丰富宝贵的历史遗迹,如西洋建筑、骑楼建筑、余荫山房园林建筑等,弘扬岭南建筑优秀文化传统。 图片引自:http://www.mmgl.net/ScenicDetail/36137fb2-ff04-4003-b0b4-9cb568fc5b13/1 四 珠三角生态空间管理 4.1 强化市级统筹,建立跨区域管理机制 加强珠三角全域统筹,强化立法与保障。明确生态本底和生态空间保护对象,通过生态控制线划定等方式,明晰区域生态空间管理边界,统筹全域绿色基础设施配置。由市级政府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一管理生态空间,避免镇区保护力度不够和动力不足等问题。 建立区域协同管理新体制。营造城市间的生态管理与合作,促进重要的生态要素如河流、大气等的上下游良性循环,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治理雾霾天气、水质污染等问题,建立跨城市的协调机制,以实现珠三角全域框架下的城乡协同发展。 4.2 实行分区分级管控,保护与利用相衔接 整合已有生态分区管制成果,推动生态控制线划定,发展分区分级管控;以区域生态本底为先,动态调整城镇系统,协调两者的“图底”关系,维护合理的生态空间结构;合理保护与利用线内线外生态资源,合理布局线内线外各类产业;以绿道规划为抓手促进空间统筹的实施。 4.3 构建生态开发指标,与规划体系衔接 积极探索生态空间管理的科学指标。将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和控规工作当中。通过刚性管理和软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生态空间的发展。例如,发展基本生态控制线作为刚性控制的铁线,在控规层面或者专项规划层面探索水面率、绿化率、生态廊道保护、景观廊道开发强度等参考或软性管控指标。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