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人口:集聚、收缩与分布(2000-2010)
课题来源:2014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编制《珠江三角洲全域规划》,以谋划珠江三角洲新的发展蓝图,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新形势下,如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珠江三角洲全域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揭示珠江三角洲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为优化珠江三角洲的资源配置、实现人与环境承载力、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和生活就业承载力高度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对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竞争能力和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受广东省城乡规划院委托,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承担其人口研究部分,现分享部分研究成果。
资料来源:《珠江三角洲各区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珠江三角洲各区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市的统计年鉴和相关部门的调研数据,主要包括公安局的户籍人口数据,教育局的入学儿童数据,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的流动人口数据,省国土厅的建设用地数据等。
以此为基础我们进行了珠三角2010年人口密度分析及2000年-2010年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长变化分析(以镇街为单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2010年,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呈现中心集聚现象,主要以广州和深圳为增长点。
2、从2000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增长放缓,全域56.05%的镇域人口增长近乎停滞,而26.75%的地区出现负增长,仅17.21%的地区人口有正增长,且主要集中于广州和深圳。
3、对比香港的单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增长空间还比较大,用地集约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人口密度:
图1:珠江三角洲2010年镇、街级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分析图
图2:珠江三角洲2010年镇、街级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三维示意图
从图1、图2来看:珠江三角洲镇、街级的人口密度有明显的空间差异:
(一)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仍然是单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最高的地
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街道以89456人/平方公里的单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代表目前珠江三角洲的最高值,而最低值则是珠海市香洲区横琴镇,单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只有606人/平方公里。
(二)对比香港的单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单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还可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在2010年,深圳市的单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峰值为89456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较广州高出4万多人每平方公里,反映出深圳市的用地开发强度较广州高,但对比香港单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峰值为120200人/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的单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三)高密度地区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市,密度等级呈现由中心至外围由高至低分布的空间形态
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类:(5000以下,5000-10000,10001-30000,30001-50000,50001人/平方公里);5万人每平方公里的镇 、街只分布于广州和深圳的老城区。进一步分析1万人每平方公里的地区,得出全珠江三角洲达到这一标准的镇、街数为174个,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且同样集中分布于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发达城市。
二、人口增长变化:
以2000年、201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变化,计算人口增长率,结果如下:
(一)从2000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的镇街为157个,占全部587个镇、街数的26.75%,从图3来看,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外围的肇庆市、江门市,广州北部的从化区和惠州北部的龙门县和东部的惠东县。表明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的人口数量正在衰减。
(二)从2000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处于近乎停滞阶段
从图3来看,共有329个镇、街基本上处于这一区间,占全部587个镇、街数的56.05%,表明从2000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地区的常住人口处于近乎停滞增长状态。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这些地区主要集中于原有老城区、生态保护控制地区和产业发展落后地区。
(三)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增长地区与产业空间分布有紧密联系
从2000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增长的镇、街数为101个,占珠三角镇、街总数的17.21%。从图3来看,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大部分位于中心城市的边缘地带,比较明显的增长地区包括惠州的惠城区,珠海的金湾区和深圳的宝安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与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有明显的相关性。比如惠城区的产业转移园区,珠海金湾区的高栏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宝安区的空港产业,都是造成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图3:珠江三角洲2000-2010年镇、街级常住人口增长变化分析图
作者介绍:
李郇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
隆容君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