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谈地方政府发展意识:京津冀副中心之争

本文来自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院综合交通所所长赵延峰,作者对京津冀副中心之争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政府应意识到市场力的重要作用,认为规划应该走在市场前面看问题。


京津津副中心之争暴露的地方政府发展意识


原文如下:


事到今天,京津冀副中心之争似乎告一段落,渐于风停浪静。想当初,京津冀刚被今上钦点,保定、廊坊、宝坻等地立马倾巢出动,副中心之争甚嚣尘上,争先恐后争当帝都副中心。


末了帝都冷冷的扔过来一句,通州才是我的副中心、桥头堡。真是,人家这么多年尽心尽力培养的亲儿子尚未出落成人,你们这帮外围家眷起什么哄!


京津冀副中心之争具有强烈的政府把控发展大局的味道,深刻显露了京津冀以往及将来发展都难以打破的政府力与市场力难以平衡的桎梏。


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关中等等国家批了诸多区域规划,谁见哪个地方副中心之争如此直白、迫切、激烈?


一般区域经过多年的政府与市场磨合,城市对自身的优势、前景均已有合理认识,且已得到双方力量的认可,上层批复只不过是仅仅钦点而已。


反观到京津冀,仍旧停留在群雄逐鹿、你死我活的原始境地,政府对自身认识不足,市场还在起步发育期,各个城市都妄图一朝俘获上心,实现荣登西宫的梦想。


这背后反映的是政府管理者对规划作用的理解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仍然把规划当作调动要素流动的计划性工具,对中央一再强调的市场发挥要素配置主导作用的方向置若罔闻或一头雾水。


以往的规划对城市性质、功能研究颇废笔墨,显然是计划思维模式作祟,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划是不搞这个的。


但要客观承认城市性质、功能的正面作用,说白了这是各方利益角逐、统一认识的过程,一旦敲定,上面据此调拨资源,下面据此招商引资,因为我们以往的整个城市建设(尤其是政策资源投放、基础设施投资)就是计划远大于市场的。这也就理解这些城市争当副中心的苦衷了。


上层资源总是有限的,而要想争到,除了一哭二闹三上吊,更要摆出副中心舍我其谁的架势,只有我这里才值得资源投放!


京津冀的计划思维遗留如此之深,将长期陷于政府与市场平衡的泥淖之中,但要明白的是虽然我国以往凭借政府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取得了举目成就,但此时非彼时。全球化深入、初级资源红利殆尽、中央政府治理现代化、市场与消费者更加成熟等等因素,昨天的路径今日不可再复。


明智的政府应当认识到市场力终究要在京津冀协同中发挥主导作用,不可再有昨日上面给顶大帽子就能独步群雄的计划意识。


应当踏踏实实认真审视自身交通、产业、生态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及要素组织能力(全要素生产率),摈弃以往对于副中心、新城等政治味道浓厚的地位追求,转向寻求市场更加认可且更加接近真实需求的研发、教育、度假等具体功能。


崇礼的发展路径就很值得借鉴。但很理性的还是要把第三只眼睁开,盯紧国家资源动向,恰当合理的反馈自身诉求。


目前状态下,京津冀大地上政府与市场媾和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政府作为独特的一种市场力量过度参与其中是必然之势。


既如此唯有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与开放程度,尽可能将这种力量与市场更加贴切的结合。


规划作为政府市场参与的重要手段,更应当走在市场化的前方,寻求改革之道。


END.


本文作者:赵延峰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院

联系方式:新浪微博 @赵延峰CTI


感谢作者的授权发布。


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我们期待您的声音,如果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一些感悟、想法,我们愿意为您提供传达声音的平台。


投稿联系方式:admin@caup.net

注明微信投稿即可。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