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抱歉,半小时前发送的文章,出了一点技术上的小差错,这里原文照登,重新发一次。打搅之处,还请见谅。晚安,朋友。
文|孙不熟
感谢南方日报为本文提供的部分新闻素材,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南方日报昨天推出的《2015年度珠三角竞争力报告》
有的在衰落,有的在兴起;有的在逃离,有的在涌入;有的在沉默,有的在欢笑;有的在彷徨,有的愈发坚定……
旧秩序正在瓦解,新势力正在崛起——这是2015年的中国经济,看上去乱云飞渡,实则已有云开见日之象。
这一年,中国经济面临国际形式的新变量:以美国为主导的TPP贸易体系正式成型,全球贸易格局迎来新秩序与新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一带一路”新型贸易体系,以开放姿态组建亚投行,为国际合作机制带来新的正面力量。
这一年,中国经济正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超高速回落到中等速度的常态,粗放式高增长一去不复返;经济结构从“二三一”转向“三二一”,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制造业持续不振,服务业则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开局;宏观调控从过去的“积极干预”走向“温和不刺激”,行政体制改革正经历简政放权、减税除费的阵痛。
这一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迎来深刻调整:经济改革的重心将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不再是管理层紧盯的政策目标,减税放权、创新驱动、化解过剩产能、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成为施政方向,全社会正焕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生机。
这一年,中国经济的区域力量迎来新格局: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再次发挥桥头堡作用,被赋予中国经济的国际化重任。这一点,无论是看自贸区的选址,还是看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都能找到充分的印证。如果说,20年前,东部地区被富裕的任务是“先富起来”,今天的任务则是“先走出去”。
作为中国经济版图的第一个引擎区,珠三角将是这个新格局的重要一极,因为它有着光荣的传统与全新的使命。
30多年前,珠三角率先改革开放,成为国际资本与产业进驻中国的第一站,完成为市场经济探路的光荣使命。30多年后的今天,珠三角仍然精神抖擞,整装再出发,在新一轮经济改革中被赋予“依托港澳、服务内地、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这不仅是珠三角继续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国家对经济引擎地区的期待。
中国怎么样,珠三角就怎么样;中国的挑战就是珠三角的挑战;中国机遇就是珠三角的机遇;中国的明天就是珠三角的明天。
过去一年,作为中国经济排头兵的珠三角,同样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虎门大桥
1、珠三角迎来“珠江口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可期
这一年,粤东西北成为广东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的热点地带,珠三角地区亦迎来新的政策利好——广东自贸区正式挂牌,这将对珠三角的地缘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可以看到,南沙、前海、横琴三个片区恰好散落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几何中心——珠江口沿岸,珠三角的经济重心将向珠江口地带进一步聚拢,广东与港澳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升级,一个振奋人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
兵马未动、路桥先行。珠江口两岸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正密集推进,连连接穗莞深的广深沿江高速已于两年前通车,连接粤港的广深港高铁预计后年全线通车,连接粤港澳的港珠澳大桥也将于后年通车,连接珠江口两岸的深茂铁路与深中通道均计划明天开工,连接穗莞的虎门二桥计划2018年通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城市单打独斗的竞争力有限,取而代之的是以城市群为整体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只有凭借城市群整体的人口规模与产业门类才能具备更大的竞争力。珠三角是我国人口聚集度最高、产业门类最齐全、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群之一,只要能够握成一个拳头,完全有底气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珠三角要握成一个拳头,流光溢彩的珠江口就是拳心,就是产业与资本布局的风口。谁能提前把握住这个风口,谁就能抢占珠三角的未来。
2、外贸持续疲软,内贸风华正茂
这一年,广东的外贸形式仍然不容乐观。今年前十个月,广东进出口总值继续位列全国第一,为5.03万亿元,但下滑态势仍在持续,同比去年下降5.2%,其中深圳下降11.5%。下降幅度高于江苏上海浙江与福建等其他外贸大省。
与此同时,内贸数据继续保持高增长,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远超同期GDP增速。其中,珠三角城市在总量数据上位居前列,广深佛莞四个城市之和占据全省总额的57%。
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复苏乏力,以及国际资本向东南亚转移的因素,中国外贸疲软实属正常。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中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自然能够感受更多的寒冬意味。不过,中国经济并没有因为外贸下行,出现明显的经济下行,相反还能保持中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需的崛起,填补了国际市场的空缺。
外贸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与货物贸易持续下滑的同时,服务贸易却呈现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2015年上半年的增长率达到13.3%,其占对外贸易总额(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比重也逐年提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占比分别为10.3%、10.8%和11.5%。服务贸易崛起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
在外贸与内贸的兴衰对比中,中国经济的动力机制正在发生变化,内需以及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将愈发明显。作为第一外贸大省,广东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把握好这个机遇。
3、制造业持续不振,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
这一年,珠三角制造业仍然面临外贸疲软、工厂外迁、产能过剩等困境,佛山与东莞等制造业城市经济增速普遍低于粤东西北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倒闭或者外迁现象时有发生,包括诺基亚、三星、苹果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代加工厂也在此之列。
今年前三季度,广东省第二产业增速为7.0%,低于同期GDP增速7.9%,而第三产业增长9.2%,其总量占据GDP比重为51.2%,超出第二产业(44.4%)。而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分别高更是达66%与59%。
放眼全国,中国经济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边是钢铁、煤炭、石化、水泥、冶炼等传统产业的持续亏损,以及汽车产业的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是服务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例如影视产业、网络游戏、金融业、电子商务这几年均保持超高速增长,BAT等资本大鳄亦密集布局文化传媒、体育、生活服务等产业。
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往往会迎来大发展大繁荣,这在中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金融业、商业、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均名列前茅,尤其文化产业产值常年位居全国第一。例如,珠三角的数字出版、印刷出版、动漫、网络游戏、工业设计等行业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4、比较优势不再是低成本,而是创新
这一年,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继续困扰着珠三角,低成本不再是珠三角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科技创新、制造业服务化成为珠三角企业的新抓手。
越来越多的珠三角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甚至到硅谷展开抢人大战,高薪聘请世界一流的技术与设计人才,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华为、大疆、比亚迪等企业近年来之所以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靠的不再是单纯的价格优势,而是其过硬的技术水平。
而在以代工业闻名的东莞,不少代工电子厂已经转型为硬件方案提供商,包揽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全流程。这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服务化”案例,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制造业也可以像服务业那样做到个性化生产与高品质服务。
总体来说,在国际资本转战东南亚的大势下,珠三角之所以能够依靠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服务化”保持竞争力,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雄厚的产业链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已经在电子制造等多个行业培育出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之一,这个综合优势需要时间与智慧的积累,单纯靠东南亚的低成本优势是很难取代的。
5、广深佛莞珠,冷暖自知、各自进取
这一年,地缘经济风云变幻,广州却表现出惊人的定力,它没有暗自沉沦,也没有急功近利,而是苦练内功。关于广州的城市定位,有这样两个关键词需要掌握,分别是“三个枢纽”、“三中心一体系”。
前者是“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后者是“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这些表述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志在争夺世界级的客流与物流中心——这也是广州作为传统中心的最大优势。
在各种新经济概念盛行的年代,广州没有陷入“人云亦云”的迷惘,而是体现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或许可以说,无论中国经济未来的风口怎么变幻,只要这个传统优势能够一直保持住,广州就不差人气,不差物流,不差产业、资本与活力——这些东西才是经济发展最底层的要素。世界在变,广州不慌。
这一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深圳继续引领新经济的风骚。金融领域,深圳承担着为全国中小企业以及创业型公司提供融资服务的重任,金融活力持续向好。科技创新领域,深圳涌现出一大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产业与资本走出国门打好了头阵。
在“走出去”的同时,深圳仍在吸收国外尖端技术。例如,硅谷长于基础研发,深圳长于产业转化,不少跨国公司已经在深圳与硅谷两地办公,深圳正在成为硅谷基础科研成果走向中国市场的加速器,并立志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技术转化中心。
这一年,深圳还加大对高等教育与体育事业的投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立项,CBA篮球劲旅马可波罗队以及北京八一女排纷纷迁驻深圳,凸显深圳在加强人才储备与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进取之心。
这一年,珠江口东岸的外向型经济体,仍在遭受外贸疲软、工厂外迁的经济寒冬,但制造业升级却带来惊喜。例如,以代工业闻名的东莞、惠州,在诺基亚、三星、苹果等代工厂外迁之后,冒出不少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机品牌。不少代工电子厂也开始转型为硬件方案提供商,包揽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全流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成为一个新方向。
这一年,珠江口西岸的民营经济大本营,仍在遭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的困局,但企业转型已初见成效。例如,佛山、中山的不少工厂,已经迁移到清远等低成本地区,但研发与营销总部仍然留在本地,机器换人、“互联网+”转型正稳步推进,不少传统家居企业可以做到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够提供从设计、研发再到生产的全程服务。
这一年,经济特区珠海再次被赋予重任,与广深一起推进粤港澳的高水平合作。过去30多年,珠海没有走拼环境、拼资源、拼速度等传统工业化的路子,这为珠海保留了相对充裕的土地资源和相对完好的生态环境,可谓后劲十足。毫无疑问,珠海正迎来三大战略机遇,即自贸区时代、一带一路时代和港珠澳大桥时代。如果能够把握住,珠海将有力地撑起珠三角口西岸,改善目前珠江口东西岸的不平衡格局。
6、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的产业门类并非没有短板,首先一个就是高端制造业的相对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你与地理条件,广东一开始就不是国家重点布局的工业省份,军工、航天、大飞机、火箭、汽车、钢铁、石化等高端制造的基础薄弱,导致广东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吸引力与人才吸引力一直不足。近几年来,汽车、石化虽有局部突破,但整体而言仍与长三角、京津冀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补齐高端制造的短板,珠三角应该有所行动。
与长三角、京津冀相比,珠三角制造业的优势在消费品领域,电子、家居、日化、等消费品大发展大繁荣。不少观察人士认为,未来随着互联网产业愈来愈饱和,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将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作为全球电子消费品的“世界工厂”,珠三角有着领先全国的硬件研发与生产实力,这将助力珠三角抢占下一轮的产业革命。
生物科技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珠三角在产业化与应用层面具备一定优势,华大基因等明星企业的出现就是例证,但其短板仍然是基础研发实力的不足。珠三角能否在这一轮产业革命中成为重要一级,就看科教实力与人才储备未来能否有一个质的提升。
总结:
过去30多年,珠三角赢得了历史,未来能否继续赢得未来,要看珠三角如何进取,更要看国家的命运几何。
随着中国国力的显著提升,世界经济格局将重新洗牌。在可期的未来,中国极有可能从单一的世界生产中心,转变成综合的世界消费中心、世界创新中心、世界人才中心。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区域,珠三角的功能与定位当率先调整,发挥“先行先试”的光荣传统,为国家承担更多的探路之责。
并将迎来这样三个战略机遇:从不平衡的外向型经济体,转型为外贸与内贸兼备的复合型经济体;从低层次的“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创新中心与世界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从单一的人才聚集中心走向综合型的人才聚集与人才培养中心。
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然,转型升级,已初见曙光。
|你的赞赏,是我写作的动力|
“城市战争”精选(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12、沪港争雄,拉出国溜溜看?(12)
38、一个上海人眼中的深圳(38)
43、新加坡比香港强在哪里?(43)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阅读南方日报昨天推出的《2015年度珠三角竞争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