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与历史变迁
珠三角历史上由河网地区和宽阔海洋组成,宋元时期以及明代初期,中原移民开始在三角洲筑堤开垦坦地、荒地成田,并沿支汊淤浅河道截淤成田,自然的淤泥堆积和人为的沉沙造田形成了今日的三角洲地貌。
图1:不同时期珠三角自然地貌变迁示意图
珠三角的历史始于先秦时期,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明代以前,这一时期的遗存基本上已经湮没于地下,不再承担任何功能,主要是作为文物被保护起来,如贝丘遗址、南越王宫苑遗址、陵墓等,或者在寺庙中以遗构的方式存在,如怀圣寺、光孝寺。
明至清代中叶,遍布珠三角的以青砖建造宅第的宗族村落绝大多数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在一口通商时期,珠三角成为以商品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主导的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和手工业、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聚居的村落、祭祀的宗祠、交换货物的市场、纺织的机房机户、烧瓷的窑灶沿水而建,留存至今。
清末(1840)至民国时期,珠三角作为内外经济文化碰撞的最前沿地带,西方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和城市规划理念影响了珠三角的城乡风貌,西关大屋、东山洋楼、沿街骑楼都是这一时期东西方建筑形式碰撞交流的空间结果,至今承担着城市的办公、商业、居住功能。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传统建筑甚至完整的村落被抹除,新的建设活动从规模、体量、建筑形式、形态结构等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城乡的风貌。
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存
1、自然遗存
珠三角地区现有自然保护区8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63个。珠三角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域。自然文化资源点方面,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现有世界级自然文化资源点2处,分别是惠州市惠东港口海龟国际重要湿地与江门市开平碉楼与村落。国家级自然文化资源点有22处,其中风景名胜区6个,森林公园10个,湿地公园2个,地质公园4个。省级自然文化资源点有47处,其中风景名胜区6个,森林公园40个,湿地公园1个。市、县级自然文化资源点有243处,其中森林公园191个,人文资源点52个。
图2:珠三角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图3:珠三角自然与文化景观分布图
2、历史文化遗存
珠三角所属的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珠三角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数众多,种类丰富。珠三角地面与地下保存的各类文物为数众多,历史人文资源积聚深厚;作为祖国南大门的珠三角,海洋文化遗产、华侨文物、革命文物、名人资源等独具特色,在国内地位显著,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文化遗产。
在文化资源点方面,珠三角现有1处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此外,进入我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共2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为一部分,包括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光孝寺、怀圣寺与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及明清古码头遗址6处)、南越国遗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珠三角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世界级 |
国家级 |
省级 |
市、县级 |
|
自然保护区数量(个) |
– |
5 |
17 |
63 |
历史文化名城 |
– |
4 |
4 |
– |
历史文化名镇 |
– |
8 |
8 |
– |
历史文化名村 |
– |
13 |
30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
59 |
249 |
– |
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
1 |
45 |
– |
– |
图4:珠三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布图
3、自然与历史文化遗存空间分布特征
珠三角地面起伏较大,中部是平原,外围地区是丘陵、山地和岛屿,自然资源点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圈层的丘陵和山地地区。作为重要旅游休闲资源,自然资源点主要依托外部森林资源及山体,分布在珠三角外圈层;珠三角主要人口分布在内圈层,人口的分布空间与人口所需休闲空间不匹配。
图5:自然保护区、及各类公园分布图
图6:生态资源与人口分布图
历史文化类资源点主要沿珠江水系及内圈层分布,珠三角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所依托的空间与历史遗存富集的空间大量重叠。许多传统建筑及传统风貌,因受到城市空间发展的压力,呈现出破碎化的特征。
图7: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