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课题组牵头,组织召开了“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安徽省规划院,浙江省规划院和江苏省规划院分别从各自角度解读区域发展,重点探讨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设想。参会嘉宾结合上海、苏州、嘉兴和南通四地正在编制的总体规划,聚焦近沪对接,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对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关于长三角区域未来发展的主要观点
(1)安徽省规划院方案
该方案认为长三角区域分为核心城市群、紧密城市群和外围城市群三种类型,应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群制定产业发展目标。长三角区域形成由“国家级核心城市——区域级核心城市——地区级中心城市——其它中心城市”构成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由综合服务型城市、旅游服务型城市、能源型城市组成区域城市职能体系。
规划形成“6主2次”8条区域发展走廊,分别为:沪宁合走廊、沪杭衢走廊、沿江发展走廊、京沪发展走廊、华东第二通道发展走廊、沿海发展走廊、陇海发展走廊。布局长三角产业空间,形成沿江产业带、沿海产业带、沪宁合产业带、陇海产业带四条产业发展带;三级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六大旅游产业区块等。
图:长三角空间体系结构图(安徽省规划院方案)
(2)浙江省规划院方案
该方案提出长三角区域将形成“1网络、2屏障、3走廊、4片区”的“1234”型空间结构:
“1网络”即长三角地区核心城镇网络,由上海都市区为主体构成的城市群高密度网络核心区,包含20个地市(上海1个,浙江6个,江苏8个,安徽5个),范围与广域上海都市区一致,总面积约14.78万平方公里;
“2屏障”分别为西部山区生态屏障和东部海洋生态屏障,共同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3廊道”包括:沿海走廊——串联江苏沿海大开发和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廊道,内陆走廊——北段为宁徐经济廊道,中段为杭宁经济廊道,南段为杭昌长经济廊道,沿江走廊——为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长江经济带廊道;
“4片区”分别为沿海平原片(含连云港都市区、徐州都市区)、内陆平原片、沿海山区片(含温州都市区、金义都市区)、内陆山区片。
图:长三角区域空间体系结构图(浙江省规划院方案)
(3)江苏省规划院方案
该方案提出提出长三角区域规划形成“3纵4横”空间发展格局。
“3纵”包括:沿海(连云港——温州)联系带,联系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通道;宁杭(南京——杭州)联系带,带动长三角地区北翼苏中北地区、南翼浙中南地区两大腹地的重要联系轴线;内陆(徐州——合肥)联系带,向南联系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地带以及北向联系山东的重要通道。
“4横”包括: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城镇轴,向中部地区扩散辐射;沪杭黄(上海—杭州-黄山)城镇轴,环杭州湾城市群地区,辐射至湖南与江西交界地区;沿东陇海(连云港——徐州)城镇轴,振兴苏北,连接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北部地区的主要纽带;温金衢(温州—衢州)城镇轴,带动南翼腹地发展和推进与中部江西、湖南等省份联系。
构建“一轴一带,三楔四心,水林交织,绿肺蓝心”的长三角区域生态结构。“一带”为沿江生态功能带;“三楔”为区域由外圈层嵌入内圈层地区的绿楔,起到区域“绿肺”的作用,自北向南为:苏中、皖中地区山地丘陵绿楔,太湖西部苏南、皖南丘陵地区,浙中南地区山地绿楔;“四心”为区域的点状水体“蓝心”,包括巢湖蓝心、淮河中下游(邵伯湖、高邮湖等)蓝心、太湖蓝心、千岛湖蓝心。
图:长三角空间体系结构图(江苏省规划院方案)
二、关于近沪跨界地区对接的主要观点
(1)沪苏跨界地区
探讨了以下地区的合作:
太仓-嘉定-宝山地区,以港口协作引领同城发展;
昆山-嘉定:以自贸区建设培育增长点;
吴江-青浦:以生态环境跨界治理实现共建共荣;
海门-崇明:以交通对接奠定协同基础;
启东-崇明:以特色生态产业接轨上海需求。
图:沪苏边界对接示意图(江苏省规划院方案)
(2)沪浙跨界地区
探讨了以下地区的合作:
嘉善-枫泾: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核心实现城镇对接;
平湖-枫泾:以张江科技园为代表承接上海产业功能外溢;
独山港-金山港:以港口协作带动产业合作;
舟山、宁波-洋山-浦东: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部港群。
图:沪浙边界对接示意图(浙江省规划院方案)
(3)区域生态共保
提出长江入海口、杭州湾、太湖、淀山湖湿地四大生态保护区域,协商区域生态保护机制,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区域环境监测网络,促进区域间环境保护信息共享三方面形成初步共识。
图:长三角生态空间体系结构图(江苏省规划院方案)
(4)区域交通
嘉兴提出上海第三机场的建设意向,并利用沪杭铁路、沪乍铁路通道建设嘉兴至上海城际铁路。宁波、舟山共建杭州湾跨海第二通道,实现公铁联运。讨论通苏嘉甬铁路走向选址,加强长三角北翼与南翼城市圈之间的联系。加快建设泰州-靖江-江阴-无锡-宜兴-湖州-上海城际通道,从而强化都市圈外围纵向交通联系。
图:长三角交通体系规划图(安徽省规划院方案)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战略与区域规划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