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年会自由论坛 – 区域协同

2014城市规划年会结束了,清华同衡作为规划年会的网络支持方,适时总结了规划年会的资讯,感谢作者的辛勤整理,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这是关于区域协同规划自由论坛的总结。原文如下:


9月13日-15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自由论坛四“区域协同规划”,结合我国目前发展的一些情况,针对人居科学注重在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针对今年新的情况组织一场区域协同规划的讨论。


本论坛特邀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先生通过视频远程主持会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参与论坛讨论的专家们的精彩发言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


在当前人口资源环境面临挑战、经济发展转型压力下,怎样更好地用区域优势来协调发展,更好地推动国家工业的现代化发展的这么一个转型,由以下几个议题需要关注:


第一,为了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和保护国家长期发展需要的战略储备需要怎样的城镇化,如何协调城镇化资源环境保护在国家区域战略方面的合作。


第二,城乡统筹核心地区,这是中央对北京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城镇群内部和外部的人口流动,促进和区域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协同,在发展方式上怎样把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技创新用到推动特大地区和城镇群内部的与城市区域之间和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怎样推进特大城市功能特别是北京的首都功能区域布局。在这种情况下构造怎样一个顶端设计或者说国家区域的顶层设计来促进区域协同治理促进自上而下的战略协同和区域协同和自上而下城市之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协作。


河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副总规划师邢天河:


从河北省基本发展情况出发,提出关于协同发展的问题:第一,是京津冀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的问题;第二,全国三大增长就是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动力带动整个北方地区加速发展。第三,除了往外疏解还是要建立协调有序城际清楚的职能分工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发展里面第一个利益机制,第二个公共利益均等化,第三个重要的行政壁垒屏障。


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


解决协同发展问题需要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关注顶层设计,寻求不同主体之间的共同目标;第二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需求一个共同的利益。


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的两点体会:第一是京津冀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倒逼中央政府必须关注;第二是对于解决京津冀问题路径的探索可能成为我国发展转型探索的突破口。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石晓冬:


从北京地方的角度来谈对经济协同规划的问题。首先是国家战略和当前根治城市病两种诉求的沟通策略;其次从规划编制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


提出除了现在中央的支持之外,大家都在提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除了这两个关系之外,还要加上地方之间的充分互动,形成中央、市场、地方,类似三明治的一个结构,这个是需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团体、不同的力量进行充分地对接。此外,还提出编制规划需要注意简单直接的表述,这样更有利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落实。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局吴昊天:


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挑战在于顶层设计,京津冀发展的主轴与定位问题需要关注。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四方三地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从而知己知彼实现合作共赢。


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


对区域协同的几点理解,第一,区域协同思维可能用在更中和更立体,包含政府可以推动的部分一直有市场组织乃至市民自己组织的内涵;第二,目前的动力是自上而下的;第三个,区域协同的难点,更大的在于利益的分享和责任的分担。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工程师俞斯佳:


认为协同发展规划有过很多尝试,但是效果有限,可值得借鉴的成熟经验也不多;另外就是协同发展,需要确定协同的主要内容,抓主要矛盾;此外,还要十分注重边界的划定,要尽量使规划可以得以落实。


杭州市规划局局长张勤:


首先介绍杭州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工作经验。提出区域规划的核心就在于协同、协调;不同的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从微观尺度入手解决宏观问题;需要注重京津冀各地之间的协同,不能使用简单的任务分解方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张兵:


区域协同是一个手段,不是一个目标;应当关注在全球化北京下面区域协同的不同的任务,区域协同不同的使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


回顾区域协同规划的有关讨论,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人口和功能研究的切入点,另一个是功能疏解的方向;有很多可借鉴的国际国内的区域协同规划实践经验;区域协同问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关注。


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富海:


区域规划不要什么:规划不要求全,要关注和解决关键问题;区域规划要什么:构建两个平台,一个是自上而下的平台,一个是平等协商的平台。


建设部前总规划师陈为邦:


区域的协同是解决三个结构的问题:政治结构,经济社会的结构和空间的结构。现在做得多的是空间结构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和人居结构的问题。现在京津冀的问题是政治结构的问题,空间问题和环境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多目标的。


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


协同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区域协同发展是在这个区域内部各个城镇、各个地区各得其所择优发展,不是为了发展一个牺牲那个;协同发展有一个阶段,每个地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


区域协同发展根本的问题是利益、绩效考核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政策相结合。


北京大学教授周一星: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自上而下的手段太多,这样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事情的推动;需要明确职能决定人口的观点;中国城市市政制度需要改革,并且一定要改变“做大做强”的思想,特别是城市一定要做大的思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


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和大讨论是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城市概念到区域概念,我们不能就城市论城市;现在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带有权威性的顶层设计,接受和统筹自下而上的意见;底层的发展问题是综合性的,所以制定政策的应当遵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当前的规划更多的要考虑到部门的协作、多样的协作、地方的协作;需要探索研究城市规划方法论创新的可能性;规划问题的研究需要有对复杂问题的有限求解的思想,同时要遵循抓主要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观点。


信息来源:清华同衡 科研与信息中心

时刻关注城市规划前沿信息,欢迎订阅

微信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