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内  容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流行于商周时期至秦汉时代的中国青铜器,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本书选取各时代的代表性的器物,进行讲述。深入解析包括其制作工艺、审美内涵、文化价值,发掘其流传中的有趣故事,使读者能够对其有全方位的认识,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


全书分上下两篇,一为“器”,关注作为器物的青铜器,既有带领读者观赏青铜器的赏析,亦有针对器物的深入阅读;一为“藏”,追寻青铜器的海外收藏与流转轨迹。


作  者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莫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先后于《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引  言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莫   阳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建炎元年(1127),李清照与赵明诚即将离开居住十余年的青州,此时金军的铁蹄已然临近,但是祖宅之中金石碑帖、古籍善本盈箱溢箧。昔年和丈夫节衣缩食地竭力搜求,这些皆是从少年时代便开始的钟爱。挑选时的精心,获得时的快乐,多少日夜共同勘校、整集签题——这些古籍拓片之中,恐怕还凝聚赌书泼茶的回忆,久未消散。但是到了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二人毕竟还抱有学者的冷静。他们将藏品大致分为书、画、器三类,分别取用不同标准筛选两次。仅就金石器而言,第一遍过滤的是“无款识者”,第二轮才筛去“器之重大者”,这与对藏书的筛选截然不同。可以清楚看到的是,对李清照和赵明诚而言,带有款识的青铜器受到格外重视。


分别比预想中来得更快,转年(1128)夏天,赵明诚蒙召单独赴任。生逢乱世,每一次的分离都可能是永别。船已缓行,隔着渐宽的河水,李清照对登岸的丈夫喊道:“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赵明诚戟手遥应:“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李清照精准描绘出必不得已时,金石学家在藏品间的痛苦抉择。虽然俱是心爱之物,但在面对极端情况时的抉择,使我们得以窥见金石学家心中的高下准则。


对宋代金石学家而言,青铜器意味着什么?“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李清照的感慨发自肺腑,令人动容。但同样对于藏器,吕大临却有不同的表述。在《考古图记》的最后,这位金石学家感叹道:


好事者畜之,徒为耳目奇异、玩好之具而已。噫!天之果丧斯文也,则是器也胡为而出哉?予于士大夫之家所阅多矣,每得传摹图写浸盈卷轴,尚病窽启未能深考,暇日论次成书,非敢以器为玩也,观其器诵其言,形容髣髴,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以意逆志,或探其制作之原,以补经传之缺亡、正诸儒之谬误,天下后世之君子有意于古者,亦将有考焉。


近年,蓝田吕氏家族墓葬的发现与发掘,让今人有机会了解这位金石学家的身后事。吕氏家族墓编号M2的墓葬被认为属于吕大临。墓虽遭到盗掘,但仍保留了仿古用器,却并不见三代钟鼎彝器进入墓葬。想来正如吕大临的自述,青铜彝器并非个人的收藏玩好,而是属于历史的缺页,它们的存在让人有机会修正前人的错误认识。可能正是这样,他并未选择将所藏带入墓葬,它们的存在让这些历史的篇章再次消失于世,显示出对藏品理性而克制的爱和金石学家的责任感。


零星出土的青铜器是逝去历史的碎片,金石学家通过对文字的释读、形制的摹写,不断记录出于山岩、屋壁、陇亩、墟墓之间的尊、彝、鼎、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直到新时代的开始。


考古学通常被认为是金石学的“进化”,但事实是否如此?“Archaeology”在近代被日本学者译作“考古学”,后又输入中国,逐步建立起现代意义的考古学科。“考古”一词即来自吕大临的《考古图》,但本质上现代考古学却与金石学是完全不同的学科。与注重研读拓片、考校史籍的金石学不同,考古学比任何学科都需要田野,甚至可以说其本身就是基于田野而存在的学问,因此若说起“沙发考古学家”,那实是一种讥讽。不难理解,考古学家天生对端坐书斋的金石学家抱有怀疑。金石学家关注“文字”,考古学家重视“物质”,这实是两种不同的面向。从这一角度来看,二者非但不是延续的关系,反而是一种道不同的背离。


青铜器是什么?今天我们怎么看这些青铜器?通过这些青铜器,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有人关注文字,有人研究图像,有人关注器形、出土环境、铸造方式……方法的丰富似乎暗示了研究的完满,但笔者却认为这只是开始。当文本有了物质形态,那么文字就落了地。物质性的文本除了内容外,还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本身就构成了新的知识。


本书围绕古代青铜器略记所见所思,其中前篇的关键词是“器”,关注作为器物的青铜器,既有浅显的赏析,以“导游”身份带着读者观看青铜器,亦有着力探讨的针对器物的深入阅读方式……而后篇则主要聚焦于“藏”,追寻海外青铜器的收藏轨迹。


草率成书,恳请方家指正!


目  录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引言


前世今生:虎卣的百年故事

“阅读”四龙四凤铜方案

中山工匠升迁记

升降随长烟:汉代的香炉

长乐无极:中山王的不朽之梦


三代遗珍:弗利尔美术馆藏青铜器

吉金鉴古: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青铜器

维以永怀: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哈佛艺术博物馆藏青铜器

酌彼康爵:大都会博物馆和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青铜器


索引

后记


后  记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小书草成,心中一直忐忑。必须承认,对于历史悠久并拥有持续活力的青铜器研究领域而言,我只是个“好事者”,从未敢妄言研究,只是止于兴趣。


回想起来,第一篇关于青铜器的学术论文写作于2008年,名字很复杂——《商周饕餮纹研究学术史述略》。初衷可以说完全出于对饕餮纹本身的兴趣,但是当时的我并没有能力进行研究,那么怎么办?只能先做学术史梳理。毕竟按照学术的规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有个很重要的步骤,那就是搞清楚历史上的研究者是怎么看的。


实际上,这篇幼稚而不成熟的论文之所以让我十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主要因为它是我完成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艰辛却有趣,第一次体会到将精神延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在这里与前贤对话……这个过程让我有了很大收获,比起知识的积累,对学术的兴趣无疑是更重要的。正是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不断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让我找到了一种深沉的快乐,此后再也没有一种乐趣可以替代。另一方面,在梳理饕餮纹研究学术史的过程中,我又隐约察觉到客观真实难以追求,亦无法判断此解释与彼解释的是非对错,甚至对是非对错本身是否存在都产生了怀疑。我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但是作为一个美术史研究者,却始终对图像的可解释性本身持有谨慎态度。当文献材料缺乏,或者说当人们对于那个时代本身都缺乏全面认识时,又如何解读这些“历史的陌生人”创造并使用的图像,更进一步而言,什么是一幅图像的真实含义?是创作者定义的,是拥有者定义的,还是图式的发明者定义的?我无法说服自己,因此时常选择回避解释而另寻他路。这本小书亦是如此,主要是对器物本身、器物的制作和流传过程的描述,甚少深入本体进行意义的阐释。


本书能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编辑秦晓磊女士,正是她的不断鼓励和帮助,让我有勇气将不甚成熟的文章拿出来和读者分享。此外还衷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泉屋博古馆、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河北省博物院、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芝加哥艺术博物馆(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波士顿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哈佛艺术博物馆(Harvard Art Museum)、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各机构及诸师友提供的资料和图片,如果不是他们对文物细致入微的整理和展示,人们难以深入了解古代艺术的精微美妙。最后要感谢我的老师郑岩教授和我的父母家人,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希望今天的我和未来的我都不会让他们失望。


莫阳

2019年3月25日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

书  影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莫阳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年8月

ISBN 9787102082837 定价 58元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图书资讯丨藏器: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