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江志航
摄影/张紫月
团队/安师大赴宿松暑期实践团队
高荣生,安徽省省级文南词传承人,也是文南词书籍《声腔艺术》的主要撰稿者之一。高老在文南词曲调方面的造诣,让许多后生崇敬不已。
这是记者第一次拜访高荣生老先生,高老把采访地点定在了他的家中。记者刚进门,老先生就热情地招呼着记者穿拖鞋,同行一人光脚走进了屋中,高老急忙追上,给她递上鞋:“别光脚,地上凉。”
真实的高荣生跟记者想象的不大一样,他讲起话来中气很足,十分洪亮,一点也不像年岁已近七十的老人。老先生一人独居,不大的房子布置的倒是很温馨,也很整洁。电视旁边的旧报纸垒起来近一米高,整整齐齐的。电视下面的音响和VCD是高老的宝贝,拉开旁边的抽屉,一抽屉的光盘磁带,看上去都有些年份了,全是关于文南词的。
宿松县文南词生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大批专家、学者深入皖鄂赣三省文南词发祥地,进行“田野”调查,搜集了大批接地气、原生态的珍贵资料。
高荣生老先生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我从民歌开始结缘文南词”
1966年,对于高老来说,是个五味杂陈的一年。初中毕业后的高荣生顺利地拿到了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年代,能考上高中,是一件大喜事。但是很快,毛主席发出的一个指示——“支持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工农再教育”,揭示了文革的到来,高荣生的读书梦也随之破碎了。
高荣生跟那个年代千万万的青年一样,被下放到了农村,开始了“再教育”。乡下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了书本和笔墨,有的只是黄土和青黑的农具。刚刚初中毕业的高荣生每天都跟在老农民的身后耕作,天天重复一样的事情,生活难免会很乏味,而老农民在闲暇时唱的那些民歌,就像清泉,给高荣生几近枯萎的灵魂以些许慰藉。
“文南词里面有很多唱法都是源于民歌”,高老先生回忆说,“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对民歌很感兴趣,也就是那时候吧,我开始接触到文南词了”。
“《声腔艺术》了却了我半辈子的心愿”
1970年,高老得到了上调的机会,来到了黄梅戏剧团。
在乡下待了四年的高荣生,不只是种了四年的田,他还用这四年,跟在老农民后面学习了“原汁原味”的文南词唱腔,并且把文南词的谱子记了下来。
高老先生在黄梅戏剧团里主要负责的是作曲,而这一负责就是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高荣生也没有忘记文南词,他开始把文南词和黄梅戏结合起来。
高老向我们介绍道:“文南词的起源比黄梅戏还要早,在我们宿松当地也很流行。我在作曲的时候,发现文南词这个旋律很好听,所以,我开始将文南词与黄梅戏结合。”说罢,高老就给我们放起了他改编的《渔家乐》,的确很好听。
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上学的高荣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所以,高老报名参加了安徽师范大学的一个成人自修课程,学的是汉语言专业,并且顺利地毕了业,拿到了他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文凭。
“我现在大戏小戏都可以写。社会上有些人找我写节目,我都可以写,什么小品、舞蹈、表演唱歌我都可以写。”高荣生老先生笑着说。
为了文南词能够顺利申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荣生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到湖北、江西和安徽的乡下进行采访调研,寻找文南词的老艺人,把他们唱的文南词用磁带录下来,然后带回来整理。在这个过程中,高荣生遇到了许多民间老艺术家,其中有一位让他印象最为深刻。
那位老人已经快90岁了,住在一个很矮很破的房子里,高荣生到的时候,老人已经病倒在床上,奄奄一息,床上的棉被都是破的,便桶就在床边,屋子里的味道很难闻。但是高荣生把老人扶起来之后,老人还用着劲给他唱了几段,一直握着高荣生的手,反复叮嘱道:“这个东西很重要啊,你们年轻人呢一定要把他传下去啊,不能断了啊!”
“这位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刻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对于我来说算是个鞭策,我从那时候就决心要出版一本关于文南词的书籍。”
2016年五月,《文南词声腔艺术》出版了。
“这本书的出版,也算是了却了我半辈子的心愿吧。”高老说。
“不光是爱好还有责任感吧”
在黄梅戏省团里,一个演员的工资加上演出费,很是可观。而在文南词县剧团里,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可能就千把块钱。
“那种嘶哑的,那种叫啊,那个无病呻吟啊,太多了,而真正有意识性的,受众不多,比如你现在看看,深夜你打开电视,基本上都是唱流行的多。”高荣生老先生皱起了眉头,“人们的物欲,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让文南词越来越难走出去了”。
这些都让记者想到一句诗,“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没有传承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戏曲自身没有与时俱进……这些因素,都使得文南词的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
现在,高荣生老先生已经退休了,但是他没有放下保护和传承文南词的工作,他还是会经常给剧团写些小戏,也会参与编排大戏。除了创作,高荣生还积极跟高校合作,去年协助了北京大学的一个关于文南词的项目,五月份还受邀去了安徽大学举办了一场讲座。今年下半年,高老也会在宿松县办一场讲座。
按照高荣生老先生的说法,他现在仍然坚守在保护和传承文南词的第一线,不仅仅是个人的爱好,更多的是作为传承人的一份责任感。
而这份责任感,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
本图文经安师大新传学院赴宿松暑假实践团队授权发布,部分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
您的点赞和赞赏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
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