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梦想改造家】一辈子的家——胡同人家与百年老屋的深情故事


龟姐说:还记得不久前那篇“明朝老屋温暖大变身”吗(回复“明朝老屋”查看)?今天推荐给大家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中的另一集——位于北京东四六条23号大杂院的改造设计。如果说炭儿胡同的“明朝老屋”改造让我们看到的是老北京大家庭的温暖和小空间的无限可能,那么这期节目让我感动的则是这北京一家人对四合院老房子的情深与眷恋。


如果你不知乡愁是什么,如果你不信有人会对四合院里的“破房子”不离不弃,看了这期节目,你一定会懂。




“年轻时不觉得,到现在70了往回一想,就是一眨眼。老祖宗说光阴似箭,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刚搬过来的时候母亲还说住不了几年肯定又要搬家,没想到一住就是一辈子,到现在快60年了,父亲、母亲都在这儿去世的。”——这,是我们一辈子的家。


操着一口京片子爱说爱笑的王坚老师今年72岁,退休前是清华大学摄影系的教授。拍了一辈子照片,他最喜欢的还是自己门前这片叫做东四的胡同。


王老师家就在东四六条22号,刚搬进来时院子的气派在王老师当年的画中能窥得一二,屋前屋后有两颗白杨树,是房子的标志。


近些年大伙儿家里房子不够住,纷纷加建房屋,院子被塞得满满当当,成了大杂院。王老师家也不例外,除了画中的老房子外,房前还加建了一座红色二层小楼,住着祖孙三代、一家五口。


王老师家是北京大杂院典型的生活条件,房子一共有50平方米左右,一层是厨房、厕所、女儿两口子的卧室、客厅(兼做王老师卧室、书房和餐厅),二层是奶奶带着小外孙住。


由于家里空间局促,王老师的房间既是客厅又是书房还是卧室,平时写教案就在饭桌上,平生“最大”愿望就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桌。



家里唯一一张书桌让给了小外孙乐乐,这可苦了孩子的爸爸、老爷子的女婿——老爷子备课、孩子写作业时,他就只能躲到院里。


房子住久了,东西自然就多,上到100年前的老照片,下到家人的生活点滴,都是难忘的记忆,舍不得丢。



但凡要找个东西可就发了愁……但也时常有惊喜,总能找出些早已忘在脑后的老物件,勾起一家人满满回忆。


不仅是老物件能勾起回忆,老场景也让人睹物思人。站在门前,王老师不禁回忆起从前母亲还在世时的生活片段……母亲去世后王老师回到家里,望着空空荡荡的窗前,这才意识到以后母亲再不会站在这里迎自己回家了——这间老屋记录了一家人一生中最真实与宝贵的亲情记忆,那沉甸甸的家的感觉,只属于这里。


尽管房子有着各种问题,但这间住了一辈子的老屋,王坚一家谁也舍不得离开。对于他们来说,这里所沉淀的记忆、维系的情感,任何地方都难以替代。



为了帮助王老师保留家的记忆,同时亦改善局促的生活条件,梦想改造家设计师琚宾来到了东四六条23号,了解到王老师家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和特点。


问题1

王老师家光是藏书就有7000多册,储物空间严重缺乏。


问题2

由于东西多、地方小,屋里屋外根本没地儿晾衣服。


问题3

已有200岁的老屋主梁严重开裂,存在安全隐患。


问题4

两位老人为了避免夜间相互打扰,多年来已习惯分床而居,需要单独的休息空间。


问题5

厨房导台位于灶台、电磁炉中间,炒菜时不得不绕来绕去,很不方便。


问题6

抽油烟机位置不合理导致抽烟效果不佳。


问题7

房后的大树遮挡阳光,造成室内采光差。


问题8

上二楼的楼梯过陡,结构也不稳定,老人上楼不便。


问题9

二楼屋顶保温不良,冬冷夏热。


问题10

从二楼上屋顶天台的楼梯过陡,导致天台利用不足。


在充分了解现存问题和需求后,王老师家的改造工程开始动工。

正如王老师之前说的,老屋的主梁已经严重开裂,设计师使用传统工艺进行了加固。


平房四合院接地气,但尤其容易出现的就是潮湿、发霉、长虫等问题。因此,设计师尤其重视房屋修缮中的“隐蔽工程”,室内外都做了防水,二层屋顶则着重做了保温层。


房前屋后的两棵大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应当予以保留。


通过做好树下排水、开窗采光等方式,解决天井中大树带来的问题。


改造过程中,邻居对拟建的花池提出了异议,认为侵占了公共空间,设计师及时调整了原有方案。


结构工程师将室内原有楼梯改造为轻钢结构,可以承重150公斤。


增加室内隔断、改造室外楼梯、利用老物件,二层小楼的外立面也被调整为与传统风貌更为协调的白色。


终于到了回家日子,让我们一起看看王老师的新家。


厨房中间碍事的导台被去掉,改成了一字型,使用更方便,抽油烟机位置也更合理。


客厅兼王老师卧室和厨房之间增加了可移动隔断,隔离油烟味、增加私密性。


客厅终于不再拥挤不堪,王老师母亲留下的樟木箱子被改造成了茶几,家人的老照片被精心展示在玻璃橱内。


王老师终于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桌。


中间天井的防盗网被透光率更好的铁架取代,使一层卧室光线得到改善。一层卧室被改为奶奶和小孙子的房间,增加了大量储物空间。


上二楼的楼梯结构更加稳固,尤其是转角处用钢柱加固。


二楼改为小夫妻的卧室,窗子加大改善了采光,同时用双层玻璃保证隔热。床做成了可收起式的,同样设计了尽可能多的储物空间。


登上天台的楼梯改换了方向,坡度更舒适、安全,使天台更为易达,可以用于晾晒衣物。同时天台上铺设了户外木地板,一家人坐在树荫下聊天、会友、乘凉,好不惬意。


设计师来了!老爷子立刻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怎么没发现书架?那7000多本藏书放哪儿?

原来书桌背后大有玄机,看似一面装饰墙,里面竟藏着类似图书馆的推拉式书架,把储藏空间向纵深发展,更大容量也更易存取。


设计师接着介绍道,茶几旁的沙发专门设计成了1.1米宽,晚上就是老爷子的床。


最后来看看这次改造的花费,27万5千元,约核每平米5300元,和您想象的是否差不多?


从我个人看来,这次的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例如让老爷子睡沙发是否合适?小孙子的书桌和放在父母卧室里是否方便?但毫无疑问,老屋的改造让王坚一家迎来了既新鲜又熟悉的生活,相信他们会在“新”家中生活得更舒适、更体面、也更其乐融融。



回到规划师的视角,东四六条的改造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王老师家除了平房老屋外,主要的居住空间都位于自己加建的二层小楼中。虽然不知道这座小楼的产权是怎样的,但它占用了院落公共空间,无论在任何规划中都会被我们称为“私搭乱建”、“违章建筑”,未来或许是应当“拔除”的。但现实中,它却是居民目前生活所必须的,有些也甚至存在了几十年,被赋予了“家”的意义。投入重金对加建房进行改造客观来说是有很大风险的,但难道四合院里的老百姓就理应将就?


改造利用加建房或许只是权宜之计,如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选择渠道,让更多像王老师一家一样深爱故土的人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去留、能够不通过加建也获得体面地生活,这才是政府和规划师应当寻找的答案。



最后,给大家提供节目视频连接,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观看,希望这期节目也给你带来感动、启发与思考。保护“王老师们”所珍视的家园、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生活,正是我们的工作动力与方向,不是吗?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