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传承】客家围屋,留住坪山的脉脉乡愁

作者:郑希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钟文辉(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坪山是土气的,遍布的围屋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有着年轻深圳不可多得的老态。或许,坪山的乡愁,就在于背靠参天古木的那一“围”、那绿阴环抱之中的一抹“白”、门前荡漾碧波的那洼“池”,那扑面而来、跳脱城市喧嚣的静谧。

留下这份安逸休闲与怡人自得的后花园,是深圳于坪山的期许,而如何经营好这份“客家文化的传家宝”,是坪山今日亟于求索的问题。


围屋,是客家人擅居丘陵的智慧结晶,是客家文化绵延传承的活化石。说到坪山围,大家能想到的也许是大万世居、龙田世居等旅游景点,而事实上,坪山拥有的围屋数量,更让人惊讶。


根据项目组现状调查踏勘发现,现存围屋数量达92处,虽然规模和保护程度不一,但几乎每个村落都保存着最重要的宗祠建筑,延续家族香火。但这些围屋,仅有5处列入文保,龙田、新乔、洪围这几座难得的大规模围屋,因维护费用微薄而年久失修,逐步破败。



连文保单位都难以保存,其他围屋更难独善其身,大量已破损严重,或已标为危房,或已废弃无人问津,或被辟为菜园、养鸡场,或被新建楼房侵蚀用于大排档、小卖铺……客家文化保护步履维艰,“坪山围”如今沦为不被市民感知、游离于城市活动之外的文化孤岛,坪山这张客家文化名片的魅力正在消亡。


客家围屋应如何利用?客家文化应如何传承?坪山“客家文化”这张名片应如何被人感知?又将如何规划如何引导?


在坪山整体城市设计中,我们围绕“客家文化故里”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创新与再造、传承与延续”三大设计策略,并针对一些风貌显著、影响深远的客家遗存提出了概念设计方案和实施策略,秀新村的设计便是其中的一例。


秀新村,客家村落的古风新韵


在众多客家围屋和村落中,位于坑梓的秀新村是可圈可点的一座。村内保留着客家村落的肌理,空间尺度宜人,生活氛围和历史气息浓厚。一条主巷贯穿整村,联系着传统民居的市井生活与黄氏宗祠、秀岭世居的家族集会场所。三步五步台阶的浅丘高差变化,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主巷西侧的黄氏祠堂,自古便是家族节庆祭祖之地,随世事变迁,虽显得有几分萧索,却仍是村民心中的精神家园。一洼静谧的月池,倒影出秀岭世居的轮廓,百年老屋记载了客家人的柴米油盐百姓生活,见证了客家文化百年来的血脉传承包容并蓄。前店后坊,池塘身后,掩藏着蕴含传统手工艺精华的红木家具制造厂。


基于秀新村优质的本底条件,规划首先采用保护与利用策略,再生客家文化场域。


针对秀新村的空间特质,提出“两围、一带、一街、九巷、多点”的特色客家文化村落格局。两围:秀岭世居与北侧家具厂整改为红木家居展销中心;黄氏宗祠结合田坑水营造客家文化公园。一带:沿村落中部蜿蜒分布的缓坡丘陵菜园和景观绿带。一街:南往北贯穿的客家风情特色商业主街,是游览和生活服务的主线。九巷:九条尺度宜人、纵横分布的巷道,成为客家文化的休闲绿道。多点:散落分布于村落的多个公共活动广场和邻里公园。



第二,采用创新与再造策略,展示客家文化风情。


策划丰富的功能主题,引导临街民宅发展农家乐、主题民宿、社区商业、特色餐饮等业态,扩展村民收入,在感受秀新村特色风貌的同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购、饮、娱、游、创五位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挖掘系列有价值的客家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结合黄氏宗祠,策划为城市事件或节庆活动,一方面提升村民的文化归属感和凝聚力,强化客家本土居民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促进秀新村的旅游推广,提高该村知名度。


第三,采用传承与延续策略,强化客家文化印记。


整治新建民宅立面并统一建筑风貌,展现最地道的客家民俗和生活氛围与气息。项目组深入研究客家建筑特色,对建筑构件、材质等元素进行提炼,并设计了改造后的民居立面,提供了详细的旧民宅改造指引。



提炼客家艺术元素,进行环境设施改造。先期,我们向政府提出组织客家文化LOGO竞赛的建议,后期,甄选比赛中形象生动,设计感强的入围作品,提炼艺术符号,进行路灯、路牌、井盖、铺装的再创作,在细节处指导规划实施,强化客家文化的视觉印记。



过去,客家因客居他乡而开放包容;今天,则要走出固步自封,以更多元的角色走入现代生活传承并发扬。



将来,坪山将依托丰富的客家文化遗存形成“两区传承、七区成景、三道主导、四线渗透”的客家文化故里空间形象展示体系,带给大家真正可感知、可触摸、可品味、有着温热城市体温的“客家坪山”。





UPDISCC原创,转载请注明!

诸位,请搜索微信号“UPDISCC”关注。


投稿与建议请发至vinbox@upr.cn。选刊之后,薄酒润笔。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