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乡愁团——风光大栅栏之廊坊四条

龟姐说:园林乡愁团是一群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孩子们,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寻访自己的家乡,在行走中挖掘城市背后正被淡忘的文化。

今天乡愁团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廊坊四条大栅栏街,都知道大栅栏的老字号一家接一家,但你是否知道这些老字号背后的故事,以及那些人们为了传承其文化所做出的努力?


风光大栅栏之廊坊四条


(文:金毓颢 图:孔墨 编辑:许舒涵,全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园林乡愁实践团”,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


去过了皇城脚下的内务府的宫库区,我们又来到了北京人很少逛的老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前门大街,前门大街位于前门外中轴线,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全长845米。这次我们主要调研位于前门大街西侧的廊坊四条(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大栅栏)。

跟随着铛铛车走进前门大街,不用太远,便可以看到头顶的三个大字“大栅栏”。小时候就知道老北京有这么一种说法,“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如今,大栅栏地区百年来的文化底蕴在廊坊四条这些现存的老字号中一一展现,现在请跟随我们的实践足迹,共同领略一下这风风光光的大栅栏。

大栅栏街第一家就是八大祥其中的一祥“祥义号”,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是著名的绸缎店。作为大栅栏街的第一家,门面装修是一定要拿得起个儿的,祥义号店面外立面为两层楼高的墨绿色巴洛克风格铁艺大棚,上有铁艺做成的方柱、铁栅和出挑的棚檐,铁花繁密、做工精细。或许有人会认为在大栅栏这种传统色彩浓重的地方摆一个西式门面的建筑,里面卖着北京的老字号有些奇怪。但其实,早在几百年前,西方文化流传到中国,中国就已经出现西式建筑和装饰了,何况是在北京这种文化交流频繁的地方,而且祥义号的装饰又与当年同时期的西式装饰类似,所以这样做无疑既符合历史背景,又能成为大栅栏的一道风景。

与这家承载着百年历史的西式洋楼相邻不远的5号是“八大祥”之首“瑞蚨祥”,始于同治元年,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多年来,瑞蚨祥一直秉承着“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宗旨在自己的行业经营。现在早已不仅仅是北京著名的绸布店了,更是中国丝绸业的门面。进了大门,门口先是介绍瑞蚨祥的展板和雕塑,再往里走上了几个台阶,便可以看到大柜台上,展台上摆着一筒一筒各式各样的绸缎、呢绒、棉布等,还有模特身上穿的旗袍,颜色虽然艳丽,但不觉俗气,并且纹样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端庄大方又不失潮流特色,而且摸起来手感丝滑,无不展示着什么才是经典。这不仅是丝织、不仅是经营理念,更是文化。

顺着大道再往前走,是家喻户晓的大栅栏街24号同仁堂,同仁堂始于康熙八年(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但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几百年的历史中同仁堂以精湛的医术、独特的配方、上乘的选料、显著的疗效为一代又一代人救死扶伤,同仁堂这三个字在人们心中早已是一个标志。同仁堂有着精致的中式传统的门面,门前左右各一个麒麟,门上正中挂着一块牌匾,“同仁堂”三个大字亮亮堂堂。进入大门,中草药的特殊香味便扑鼻而来,我们看到坐诊的老中医认真的给病人把脉、询问病情,我们也看到内部利用现代的材料模仿古代的装饰,虽然现在的医馆不像过去,有个柜台,柜台上放着称药的戥子,后面摆着放各味药的大柜子,但就像屋内大柱子上写的“同气同开,济民济世;仁心仁术,医国医人”,还有多年来同仁堂恪守的古训“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一样,这里的人并没有与现在有些制药商同流合污,只为谋取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恪守古训。正是因为恪守古训,这种文化才得以传承至今。

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同仁堂旁边有一条较窄的文化长廊,这里有关于同仁堂细致的讲解和制作精致的模型,其中一个模型展示了制药的过程,可以看出工序十分复杂,毕竟“三分医,七分药”,模型中每个药匣子都写着药的名称,还原得细致精美。另一个模型还原了过去药铺门前一派祥和、安宁的老北京景象,有买完药的顾客,有遛鸟的老人,有卖糖葫芦的大姐,还有在房顶放风筝的孩子。只可惜这种景象只能在模型里才能看到了,想到这里,我们不免觉得惋惜,不知道为什么,小小年纪的我们却这么怀旧,怀念老北京独有的建筑风格,怀念老北京人热情淳朴的性格。

大栅栏街的店铺多得让人应接不暇,透过这些似乎也可以看到昔日的繁华。再往前走,34号就是内联升的店面了,内联升已有161年历史了,而这家店是在80年代开张,建后就一直保留至今。

进了大门一拐弯,我们看到有两位师傅在现场手工制作,那位老大爷身前的桌子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工具,说起来真是惭愧,这些工具我们也没记住都叫是那么名字,只记得当时老大爷手里刚好完成了一只鞋的制作,我们接过这只鞋拿在手里看来看去,老大爷对我们说:“这些都是文化,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来传承,”说着指了指旁边这位正在做鞋底的姐姐,原来这位姐姐是80后,现在跟着老师傅学手艺,她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告诉我们这底子要有81针。看着这位姐姐娴熟的手法,我们感到些许安慰,如今失传的手艺已经很多了,随之消失的更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和文化,所以现在大家希望看到流传下来的手艺,因为那样更有个性、更富内涵,而不是用机器批量生产的物品。

81针密密缝,我们从这些文化继承人的手中读到的,就像过去儿女临行前慈母交代得那样,安定,踏实,真真切切。

这条大栅栏街就是以众多老字号著称,我们介绍的这些只是其中最著名的几个,还有王麻子剪刀、东来顺涮肉、张一元茶叶等等,以及原址复建的三庆园和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场,可以说个个都是老字号,个个店铺的门面都是精心装饰,有的是中式传统的木结构、有的有民国时期的风格,但大体都十分复古怀旧,看着顺眼得很。

分管复建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场的工人说:“这里的建筑在拆和改建方面特别注重了与周围建筑的统一,也注重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就是一个雕花,一种门把手,都要在改建初期考虑到,是否能和周围的古建搭配协调”,因为现在要建造一栋纯粹的木结构建筑已经不能与这里的环境、人流量相适应了,但又要展现传统的结构形式,和中国风味,所以就要将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与木结构外观结合起来,“例如一块玻璃窗子,在别处就可以只是一块玻璃窗子,在这儿,总要镶上一个木质边框。”

整体看过去,大栅栏街经过仿古翻新,犹显当年繁华,虽然几经拆毁、重建,已无法完全恢复原貌,但如今只要在建筑风格、经营内容等方面上有所管制,也可以让游客感受到老北京商业街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们用不同的口音告诉我们:“这里真不错。”

也许对某个地区的改造起初便立了原则,就有了方向,下了功夫,人们也就能从这新添的砖瓦中找到建设者的态度。大栅栏廊坊四条不推翻传统的统一一式的原则就使整条街富有韵味,历史气息厚重。


长按二维码关注“园林乡愁实践团”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