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乡愁团——风雨大栅栏之廊坊头二条


龟姐说:园林乡愁团是一群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孩子们,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寻访自己的家乡,在行走中挖掘城市背后正被淡忘的文化。

一边是铁皮围挡中的废墟,一边是买卖兴隆的老房子——这就是大栅栏廊坊二条。在这里乡愁团的同学们偶遇了二条杂货铺和“锦盒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爷子。



风雨大栅栏之廊坊头二条


(文:李帅峥 孙雪婷 许舒涵 图:孔墨 编辑:许舒涵,全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园林乡愁实践团”,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



8月10日,我们实践团队一行人跟随这拥挤的人群,走在建筑工地旁,离开狭窄的廊坊二条,耳中一直回荡着小卖店里老大爷那句话“这条街啊,真是拆完了……”


走到前门大街,喜爱胡同的游客们第一个见到的便是我们今天我们去的廊坊二条了,这里的小商铺紧密相邻,一家家“老北京小吃”店争奇斗艳,您可能会问,为何是二条呢,过去的廊坊头条去哪了?这廊房头条啊,早在8年前就动工拆改,围上了铁皮围栏。附近二条的店主们说,在这赶制动工的几年中,围栏换了几次,里头还是看不出来雏形。



而作为邻居的廊坊二条却因此遭了央。


“一天天地运土运砖,混着小店里倒出来的油水,这路啊,本来就凹凸不平,这下哪个清洁员能扫干净,”常年在此居住的老北京大爷向我们说“翻新有3年多了,还是没有公厕,要去廊坊三条或隔壁的珠宝街和游客抢。”



“30年前,大栅栏这片什么都买得到,如今,最近的大型的商场都离得很远,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整日窝在家里,憋不憋屈。搬进来好多外地人,方言也听不懂,怎么聊天呢?”


我们瞅见每隔6、7米就有一个木椅子摆在外头,可坐的很少。坐也是分着坐,没有凑在一起的。


“20年规划,8条街全要改成商业街,什么咖啡一条街、古玩一条街、小吃一条街……有的建起来了,有的影儿都没呢。”这老大爷毫不客气地形容,“真是越修越惨”,旁边上百年的老房子因为快拆了,没人保护维修,落满了灰尘和蛛网,可依然挡不住那年代带给它们的风华绝貌。“拆,肯定要拆。到底什么时候拆,1年还是3年,谁也说不好。”


“一户一户的拆,百姓烦,政府也烦。”


老大爷指了指对面施工的廊坊头条。百姓烦的是一出门,看见的就是尘土飞扬,拆的慢的像廊坊头条快8年了还在建,扰民啊。拆迁一方烦的是,投入了几百万,甚至几亿,做不了大规模的商业投资,回不了本,只能干耗着。



在廊坊二条的深处,有一栋老的西式建筑在施工,施工的速度颇快,一两个月主体结构就出来了。我们询问工人怎么改的。工人说,原来是卖烤肉的被银行收购了,要完全复建,改民居租出去。我们仔细一瞧,还真是,里面是木结构,工人正拖着木头柱子出来呢。要说这改建,我们以往说过的胡同,用钢筋混凝土的较多,砖混的较少,就是完全复建,也说的就是外形,没想到还竟有木结构都不变的,高兴坏了。可转念一想,这银行的地界儿建得如此之快,周围的古建和商铺没有人来动工修缮,普通老百姓民居改建又哪儿能办得到呢?这建楼的初衷,怕是并未将民生考虑在其中吧。



再往前走两步我们看到了一家特别的店铺“二条杂货铺”,店里卖的全都是各个时代的旧物。店主向我们介绍,胡同中有一家老北京人,一直在这里生活,于是我们前去拜访了那位热情的老爷子。一听说我们是调研胡同文化,就立即邀请我们进家里坐坐。老爷子的屋子不大,里面还堆了很多书籍,墙壁上挂着他老伴儿画的山水画。老爷子平时还做一些工艺品包装盒,各家定做的就摆在桌子旁,里面夹着制作日期和订做者。后来才知道,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盒制作”的手艺人,故宫展品展不出来的,他可以做到。



提到廊坊的一条二条,老师傅心酸不已。据这位曾经负责工艺品出口及推介会的老师傅介绍:


“一条、二条的历史啊,我讲八个小时都讲不完呐!当时要拆的时候我就是有很大意见的。那时头条里是制作宫灯壁画的,文盛斋的壁画宫灯是很有名的!华美也是在49年开始做的红灯。”“在二条西口,第一家就是福泽润玉器铺,那里的玉器大师是明朝大将常遇春的第八代孙。”


老人对大栅栏街区与玉器厂的缘分至今都难以忘怀,不仅如此,王树森玉雕大师对这条胡同怀有很深的感情,在临终前仍对胡同旧貌的破坏深感遗憾,难以释怀。



“廊坊头条都要拆了啊,有的人又把二条的房子租给做生意的人了,都六七年了,我当然不愿意了,但是没办法呀”老人一脸无奈。“但是奥运会之前,老旧房子还是进行了一次翻新修葺的”虽然居住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大爷也明确表示“这地方住了小一百年了,我不会挪窝儿了,对这条街的感情太深了,太深了。”


“大栅栏这儿的爆肚冯,就是原来老家儿的儿子们运营的,多个店面,都是爆肚冯。原来胡同口还有年糕、奶酪魏、各种小吃应有尽有。原来胡同中的戏园戏楼散场后,唱戏的人们经常去胡同口那儿吃小吃。有名的鸣春社、荣春社、清河戏园的角儿们都来吃。”但是随着胡同的改迁、原住民的流动,胡同的小吃也不知不觉地变了味道:“羊头马就变味儿了,远不是原来那个味儿了”


老人正兴致勃勃地回忆过去的吃食,想到现在难以复原的美食烹调手法,不禁感到遗憾。京味儿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食,百姓的胡同生活当然离不开各式的胡同小吃。如今小吃变了味儿,百姓们却依然改不了口,一代人的乡愁,就在这记忆中羊头马的味道里,百年玉器铺倒塌的飞沙中,愈加浓郁。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曾对大栅栏地区改造建议评价说:“经过论证,人房分离、迁而不拆的方法是正确的。一些没有价值的危房才要拆。”“维护才是第一要道”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和标志地,已经成为了北京文化生命的重要符号。对大栅栏老街区的保护和修缮无形中也是对北京文脉的继承和保护,大栅栏的街巷需要的也正是蕴含北京古韵的京味儿。


我想百姓们希望看到的并不是随着时代发展,一成不变的大栅栏。也许他们如今也不奢望能还原原来这条街的兴盛,甚至也许能够接受面临拆迁的命运。但他们想看到的一定不是如今的廊坊头二条这样,东一片西一片,哪个机构觉得地界儿好就让一大波建筑工队来袭,没有顺序,不能统一,自然形不成或大气或婉约的大栅栏整体新街景。前门大街本应有的门脸儿就这样羞于见人,新街景的任务要靠隐于市井中的杨梅竹斜街等来完成。



这里的百姓也许都在期待,能否有一天,有人能给热爱着这里留恋着这里的他们一个交代,告诉他们,我们是认真在做这件事,是用心在改造这个地区,这个城市。


也许有一天我们其中的谁会从事旧城保护的工作,我希望那时的我们依然有勇气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去聆听和感受。



Ps:廊坊二条让我们欣喜的就是这胡同深处的杂货铺了,卖的全是旧物。木制的老架子上玲琅满目的摆满了各种老徽章、搪瓷杯、旧放音机、旧收音机这些老物件,有大有小,就像是一个老北京旧物博物馆。我盯着一个青花瓷的花盆,特别小,可能是用来放盆景的。记得以前家里也有一个一样的,瘪瘪的、长长的,就是比它大了很多,里面养了一颗小小的油松,郁郁葱葱地长满了野草。那时候,姥姥想把野草拔了,我偏不让,因为它们是四瓣的,我坚信它们都是四叶草,可以带来好运。后来姥姥姥爷都去世了,花花草草没人照料,最后都死了,只剩下一个个空盆,这些空盆摆在家里也没用,就都卖了。如今,在这胡同的深处,我再次看到熟悉的小盆,心里一阵难过,那些往日的欢乐啊,无处寄托!店主很是热爱生活,他说这些旧物件是文化,懂的人才能看懂。如果您和我一样,快要忘记了怀念的滋味,那么来这里寻寻吧,惊喜等着您。





2014-8-11

长按二维码关注“园林乡愁实践团”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