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

这是一则郑时龄老师的演讲,阐述了他对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看法,原文如下:


建筑跟每个人是密切相关的。可以不听音乐,也可以不看电影,但是建筑是在你生活中必须接触的,等到生命完结了还会在建筑里面,所以我觉得建筑跟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


北京中央电视台的荷兰建筑师调侃中国建筑师,说他是美国建筑师效率的2500倍,中国大概每3万人里面有一个建筑师,美国人每3千人里面有1个建筑师,我们设计的速度是人家的5倍,虽然这是一个调侃,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建筑师的社会生态也是有一些问题的,很多方案不是建筑师说了算,建筑师有时候变成画图工具,也就只考虑完成任务。


上海人是比较宽容的,上海的建筑能够融合各种各样的风格。


不知道大家去过豫园的有没有印象,有一个叫小世界的,完全是西洋式的楼,隔壁就是中国很古典的园林,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外滩有那么多建筑,各种各样的风格,也不见得那么协调,但是大家还是能够接受。所以说上海人比较宽容,大家都能够接受新鲜事物,这跟市民的素质也有关系。


城市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又有内在的问题。现在的城市都有趋同性,都认不出来这些都是哪些城市。


60年代的时候谁买了什么衣服别人也要跟他买一样的衣服,现在大家都希望有自己的个性,但是我们城市还缺乏个性,现在还在走千篇一律的道路。


如果走高速公路从上海到无锡途经昆山有一大片住宅,都完全一样的,这些人回去能否找到自己的家,或者像军营一样是要编号的。我不赞成每一栋住宅都要搞特殊,但希望它能够适应我们的生活,适应我们的需要。


我们在做世博会准备的时候,用美国一个建筑师的话:“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到国外拍照一定会在有名的建筑前拍照留影,这些建筑就代表了这个城市,这个建筑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代表了这个城市人在追求什么。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讲过:“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野蛮人群只能满足简单的生存,城市的形式使人们能够进行良好的、正确的生活,城市开启了人类藏匿在蛮荒时代的所有更高潜能,因为人的肢体,以及人所具有动物性的存在,有可能通过国家这一形式得以维系,人类精神的需要只能由城市来满足。”


所以我们城市担负了满足人类精神需要非常重要的责任。他还说过:“人们聚集到城市,之所以聚集在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


在欧洲很多城市都保存得很完好,他们都觉得这是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面当然是更新了,但外观没有变,而且他们有一个好处,建筑的质量本来造的时候就比较重视,不像我们很多造的建筑质量本来就很差。


建设部的副部长做的报告说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不到25年。这其实是对资源的浪费,对我们空间的浪费,材料的浪费,这个问题其实很严重的。


我们建筑造的时候用到的能源占到整个能源消耗40%,建筑在运转的过程中又消耗掉20%,总能源的60%是在建筑上,所以建筑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国外有些建筑几百年还在住,它的品质是比较好的,我们现在就不太重视建筑的品质。


城市集中展现了了人类文明的全部重要含义,城市是文化创造,也是技术创新,也是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民主化的源泉。


这张图片是我们上海的建筑密密麻麻的状况。城市既是人类解决共同生活问题的一种物质手段,同时城市又是记述人类共同生活方式和这种有利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一致性的一种象征符号。就像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本身一样,城市也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艺术创造,


文化的定义,每个人说法不一,但是文化其实是一个过程。文化代表人类跟社会发展的历程、思想、精神与美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全体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知性的作品与活动,尤其是艺术方面的活动。文化指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建筑、哲学、学术、历史等。也有人说我们经济、科学、技术都是文化,都是属于大文化的概念,所以说文化是非常重要。


对我们城市来说,我们要创造环境,需要一种高品质的设计,如果设计很符合你的需要,你的身心就会很愉快,我们有的时候不一定需要先进的技术,我们可能真正需要是一种适宜的技术。我们应该有市政设施,这个不仅是硬件,还有管理。还有具有创造精神的都市机构。我们领导人首先要有创造精神,管理人也要有创造精神,城市应该有自我的价值和国际化。


有一段时期我们是东方的巴黎,东方的纽约。02年我到重庆去,开会主办方把我们带到山上,重庆夜景是很漂亮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出差到重庆,就喜欢看它的夜景,但是02年时候到山上看灯光,他说你们看这个像不像香港。我就觉得我们缺乏一种自我的价值,一定跟别人去比,这样就把自己比下来了。我们一定要有自我的价值,我们就是上海,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创造性,我们就是自己的国际化。


我们中国古代对城市经济也有很多的想法,战国时期一段文章管子《八观篇》就谈到“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就是你的国城很大,但是田野很小,就没有办法养它的老百姓,城域很大,但是人民很少的话,其民不足以守其城,那个时候战国需要人来守城市的,如果城市很大,老百姓很少就没有办法守城市,还有要建城市化,跟土地肥沃程度相关的。


我们城市到底有多少人,我们现在谈上海的人口,原来总体规划估计到2020年是1600万,现在已经是2400万人。现在也在考虑未来是多少人,有人说三千万,但是我们要考虑一下有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供给这么多人,有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给这么多的人,这些是要跟它的经济发展相称的。所以我觉得古代有很多的思想值得我们思考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种族的人构想和创造了丰富的城市文化,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理想城市。


伦敦现在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每年全世界60%的资金流量要通过伦敦转,它是最多元化的,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人都在那里生活,它是世界上讲最多语言的城市。


世界的多样性是在城市的多样性中得到展示的,我们要成为世界城市,也需要一种多元化,城市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寻求和谐发展,寻求历史文化和空间的连续性。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民族都在城市中表现他最非常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的创造力,所以城市凝聚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城市也跟人一样会思想,会进化,会跟自然对话,城市有很多东西是自主形成的。


我们对城市的认识非常重要,认识到历史,认识到现在,才会认识到过去,认识不到我们处于何处,就很难知道我们将去何方,作为连续的具有永恒意义的历史文化将会使我们面对衰退和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老的照片和现在的情况。上海的田子坊是很大众化的,下面两张照片是成宽窄巷,这些都是普通的历史建筑,我们不只是造华丽的宫殿,非常高级的场所才把它恢复过来,有一些生活的场景还是应该恢复的。


上海规划的400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有希望把环境保护和景观结合起来。我们现在都脱离了过去的生活状态,再也看不到水车,水牛,70年代的时候,我在杭州搞设计,暑假把儿子带到农村,看到水牛,他从来没有见过想了一会儿告诉我这是大象,我们现在的小孩子再也没有乐趣了,全部变成和机械结合非常密切的,自然就慢慢脱离了,所以我们保护的景观不仅仅是城市的,包括农村的也要保留的。


英国的评论家罗斯金说过:“愚蠢者用愚钝的方式建造,智者敏锐的建造,善良的人建造美丽的建筑,而邪恶的人建造卑劣的建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什么是美丽的建筑,什么是卑劣的建筑,这跟我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建筑有社会性、时代性、地理性,什么社会就有什么社会的建筑,我们不可能造得像资本主义的金融建筑,我们这个社会跟他们不一样。现在21世纪了,不能造18世纪的建筑,尽管18世纪有很多好的建筑,我们现在要造的是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是很强的,这个建筑就应该长在这里,跟它的环境、功能都是密切相关的。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书香上海。文章是讲座整理,所以图片没有配上。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