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秘书长,城市更新分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历史地段在城市中的占地面积往往很小,但是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体现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内心关系的智慧。今人对它的态度以及采取的措施反映了我们今天的城市文明。因此,需要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地段这个小空间,并通过公众参与保护这一社会活动,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篇大文章。
首先,历史地段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小线索,构成了城市大文脉的空间载体。我们需要把历史地段空间建构的内在逻辑重新解读出来,充分提取其中的核心价值加以学习,并应用到今天规划和设计当中去。我觉得这是历史地段命题本身蕴含的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可以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1年提出的“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的工作方法,HUL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更强调关注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关联性、延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在保护分类分级制度越来越完善的基础上,需要强调对人和自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动态发展。
其次,历史地段的保护需要通过小更新凝聚大人心。历史地段的保护不应该局限在专业、技术的小团队中,应该是一种社会活动,保护与活化利用才可持续,同时也更加具有社会意义。比如在一个历史地段中有一块场地,以前是宗祠,后来宗祠在失去功能后被拆除了,代之以小学,后来小学也搬迁了,形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我们在进行更新设计时,向周边社区的老百姓展开了大量调研,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老年人希望恢复宗祠,他们对宗祠很有感情,因为原来的宗祠有过一段时间作为小学使用。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生的人对宗祠一点印象都没有,因为他们是在后来的小学里读的书,他们对那个小学特别有感情。现在20~40岁的年轻人说希望有一个开放空间,因为那个地段的建筑太密了,他们希望能有更大、绿化更好的空间。这是三代人心中对同一个场所各自的理想愿景,也体现了城市发展演变的时代痕迹与需求。于是工作团队推翻了原来的大广场方案,小心求证、仔细梳理,形成了新的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方案:把历史上宗祠遗留下来的台基挖出来了;小学教学楼的重要部分留下来了,并更新为社区培训中心;在宗祠和教学楼之间做了开放花园空间。工作团队和社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一起完成了这个更新方案,每代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美好记忆,同时又有他们需要的现实功能,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这是历史地段保护的社会意义。
第三,历史地段保护需要通过政府财政小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和凝聚更多社会大力量的参与。历史地段的保护,特别是人居型的历史地段的保护需要持续的保护资金的投入。我们需要建立财政支持的政策,但是需要通过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力量大参与。比如建立民居修缮补助计划,政府出一半,房东出一半,专家团队针对修缮保护技术提供专业咨询等。积少成多,在修缮过程中又会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更多的人从对历地段价值的不认知到认知,形成更多元化的社会参与,收获更有温度的实践效果。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历史地段:如何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