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乡村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防止传统乡村文化的湮灭?如何让当代人和后代人“记得住乡愁”?国土规划专家周裕丰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乡溪南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为留住心中的美丽乡愁坚持不懈付出。近日,《广东建设报》对其进行个人专访,披露了他保护古村落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溪南村古建筑 安静 摄
人物档案:
周裕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地顾问、广东国地规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国地资源与环境研究院院长。
2014年9月,在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的倡议下,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在省城市规划协会、省工程勘察设计协会、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的组织下,“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在中山启动,第一批“三师”专业志愿者共35人投身志愿服务。
“三师”下乡活动试图通过组织志愿者与村镇结对,为村镇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日前,来自普宁梅塘镇溪南古村的周裕丰报名成为“三师”下乡的第二批志愿者,他选择服务的村庄就是自己的故乡。
“如果不去推动,根本不会有人留意到溪南古村”
“我从小就在溪南村长大,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留存着我的记忆,可是近些年,每一次回家,我都会感到非常心痛。”周裕丰说。
他的心痛来源于越来越恶劣的乡村环境,满地散落的垃圾、已然成为“死水”的江河、落后的打井饮水方式,但另一方面,这里却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分布了多栋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并有保存良好的村庄祠堂、公厅、庙宇、传统民居等历史风貌建筑,可以说,溪南古村集中体现了粤东普宁传统村落格局和传统农业聚落风貌。这两种强烈的对比,让周裕丰萌发一种冲动,那就是一定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好好保护它。”
于是,在周裕丰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普宁市梅塘镇溪南古村被列为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他说:“这件事一定要有人去做,农村的保护意识还不足,如果不去推动,那根本就不会有人留意到溪南古村。”
“村民至今在喝地下水,铺设自来水管至少要1000万元”
知道了“三师”下乡志愿者招募的信息,周裕丰就毫不犹豫报了名,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全省保护村庄的大环境下“发力”,这能使保护溪南村的活动更顺利地进行。谈起接下来他想为家乡带来什么,他表示,目前在溪南村有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农村人建房子没有规划,甚至乱建,基本上是一户一宅,他希望能够引导农民“上楼”,例如在中心村建小区或农民公寓,这能更好地节约土地资源和做好基础设施配套,也能让村庄的整体规划更科学。
在他的回忆里,小时候每家每户用水喝水都是在地上打一个深井,就会有清澈的水流涌出,但是让他诧异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溪南村依旧是打井取水。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和工厂排污的严重化,井水早已不符合饮用标准,可整个溪南村还是没有铺设自来水管网。在前期的调查中,他做过估算,如果要铺设自来水管网,至少需要1000万元,可钱从哪里来呢?这也是周裕丰目前的困惑。
对于村里的古建筑,他说农村人有“建新不拆旧”的传统,在溪南村有大量被废弃的传统建筑,接下来,他希望能够将它们分类,做好规划,或结合旅游,或做博物馆,挖掘当地历史和特色,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寻找相关盈利点,来做好村落的保护和日常运营。目前,周裕丰已在着手准备出版一本关于溪南村的书,搜集村里的文化典故和历史、手工艺特色等。
“理想变现实,资金筹集和利益平衡是两大难题”
当然,如何将他的设想和期待变成现实,就成为他现在的难题。其中,资金是决定这个保护行动能否成功的因素,据他介绍,目前溪南村已经成功申请了一笔中央扶持资金,接下来,他将带头募捐,筹集一笔钱来解决前期的保护工作。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溪南村的保护一定要找到一个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单靠财政是不长久,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除了资金的问题外,周裕丰认为,在做村庄保护工作时,还要考虑村里各方面利益的平衡,乡村社会是一个以宗亲纽带为基础的社区,所涉及的利益十分复杂,要让村民都认可和支持这项工作,还需要做充足的前期沟通和利益平衡工作。接下来,他将会借助溪南村理事会的力量来开展工作,理事会一般由村内声望高,有公信力的宗族老人组成。据他透露,目前已经和理事会达成初步共识。
事实上,乡愁到底是什么?周裕丰说自己再也回不去了,“我非常理解农民,我住过漏水的房屋,也有过苦日子,留住乡愁绝不是说要回到那种点着煤油灯的生活方式,而是在一些建筑风格上找回传统珍贵的东西,在环境保护上回归青山绿水的好风光。”
“那时候我还很小,感觉村子好大,一出门都是绿色,绿色的田野,绿色的竹林,建筑都是老式的,屋子里有天井、猪圈,阿妈正在用干稻草点火烧饭,烟筒上就冒出炊烟,然后就能闻到烟火的味道。”周裕丰说。也许,这就是他的乡愁吧。搭乘“三师”下乡这一股东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溪南村”受到关注。(原载广东建设报,记者李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