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实践探索│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2015
1105
中法乡村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主办方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黄山市人民政府

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


承办方

黄山市城乡规划局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


2015年11月5日黄山


本文对贵州省文物局张勇副局长在会上所做的题为“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感谢会议承办方提供资源支持!




一、概述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约有6000多个。


  迄今为止,我国已公布了三批共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贵州省426个传统村落榜上有名,数量居全国第二。贵州省之所以保存了相当数量的传统村落,客观上是贵州交通闭塞、山高路远,经济发展滞后,全省欠开发等条件导致,但主观上也得益于贵州省文物部门对民族村寨的保护行动。



二、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历程

  经过30多年艰辛探索,从民族保护村寨、到生态博物馆建设,再到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等探索实践,贵州在延续传统文化和保存文化多元性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对于丰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民族保护村寨


  贵州民族村寨保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省文物部门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启动民族村寨保护工作。


  1984年,贵州省文化厅办法了《关于调查民族村寨的通知》。中央民族学院、上海同济大学师生也参加了部分调查活动。


  1986年9月,贵州省人大颁布的《贵州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共十章40条,其中,第四章为“民族文物”。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将关岭滑石哨(布依族)、丹寨大簸箕(苗族)、雷山郎德寨(苗族)、从江高增寨(侗族)、黎平肇兴(侗族)等村寨列为民族保护村寨,全面地保护这些村寨的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






生态博物馆建设


  20世纪90年代,贵州探索引进国际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中国率先建立生态博物馆,成为民族村寨保护、展示和研究的新形式。六枝陇戛寨(苗族)、花溪镇山村(布依族)、锦屏隆里所城(老汉族)、黎平堂安村(侗族)、地扪村(侗族)等生态博物馆,是这一时期村寨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的典型代表。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村民文化主人的地位,文化平等、文化自主和维护文化权益成为鲜明的主题。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逐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领域所认知和应用。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


• 2005年,贵州省文物保护工作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引进了文化景观的理论,指导村寨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 2008年10月,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会议形成了《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的建议》(即《贵阳建议》),受到全国文化遗产领域极大的关注。


• 2009年,贵州省文物部门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就是从全新的角度整体思考乡村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解决文化权益、惠及民生、促进发展等现实问题。


• 2011年,贵州省将雷山县控拜村、榕江县大利村、黎平县堂安村、锦屏县文斗村、黄平塘都村、印江县兴旺村、乌当区渡寨村、遵义苟坝村等列为“百村计划”第一批实施村寨。


  在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的推动下,贵州省和法国之间,以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也在深入开展。


• 2012年10月,贵州省文物局组织到法国乡村学习考察;


• 2013年8月,举办了中法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中法专家还在从江县增冲村合作进行保护技术设计研究。


  正是这项被称之为“村落文化景观”和“百村计划”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贵州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做了铺垫,打下了基础。











三、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经验探索

1、村落环境保护和景观培育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和科学发展的前提。


2、村落风貌整治和格局保存


  传统村落是人们经过长期建设而形成的,村落的风貌和格局是历史传统的真实反映。传统村落风貌和格局应当是一种继承的延续,而不应当是急剧的变化,以至于没有了农村的模样。

3、建筑分级保护和有机更新


  第一类是文物建筑,按照文物保护规定进行保护管理。第二类是风貌建筑,应当根据村落的规划和历史文化表现的需要,进行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第三类是新建筑,应当按照现代生活的要求,并结合传统村落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建造。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得以应用。

5、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和演变


  要科学分析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和作用,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而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延续和发展变化。

6、传统村落管理机制建立和创新


  贵州传统村落的管理呈现出多种模式。政府通过村级组织和其他机构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引导乡村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



四、结语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采取民族保护村寨、生态博物馆、村落文化景观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等方式,为传统村落以其原有的自然和文化特色,走向现代社会做了不懈的探索,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在传统村落的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保护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丧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也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传统村落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




注:根据演讲视频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