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热点回顾第2期: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


导读

大数据时代是一种炒作还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到来?当前的城乡规划到底需要大数据还是小数据?本期内容我们回顾过去一年来,规划界对于大数据的认识以及利用大数据进行的一些相关研究,以期由此看看大数据究竟在城市规划行业里扮演什么角色?


在城市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的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创造了人类发展的信息环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环境进一步与物质环境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和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大数据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很好的弥补了数据获得的时间连续性、数据的地理位置分布、数据样本的覆盖程度等传统分析方法中的不足,在一些行业中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最近当它在城市规划行业出现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又开始忽悠了”。那大数据之于城乡规划,究竟是“大忽悠”,还是“毁灭你,与你无关”。通过下面的这些专家和学者的论述与研究,也许你能发现一二。


崔功豪:大数据——城市规划改革创新的新机遇

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一直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行,而规划技术方法,尤其是定量化的进展尤为明显。但是今天的城市规划仍然存在着重物轻人,重经济轻民生,重区位轻行为,多静态少动态等突出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城市正处于新的转型期,各种交流活动频繁,海量、多样、快速的数据爆发式增长,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面临新的考验和机遇。


先生以极其敏锐的学术敏感,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对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的影响,先生演讲的PPT内容,格局大,观点明确,内容丰富,能够用心到如此程度,不能不让人敬佩。

(来源:国匠城,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U3NDg2MQ==&mid=200440839&idx=1&sn=41533ae84aaee532b3b4089e207cf650&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龙瀛:大数据时代定量城市研究的四个变革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我国推动多年的政务公开运动的不断完善,大数据和开放数据的可获得性不断提高,这些为微观个体层面的数据开展定量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认为定量城市研究是在一些理论基础上,采用各种数据,各种技术方法,致力于科学理解城市。我们希望所做的定量城市研究工作,能够致力于科学理解城市,找到城市是不是有一些一般的规律,然后诊断城市,比如说城市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模拟城市,构建一个政策实验室,不同政策对城市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可以评估,通过评估相关的政策,寻找解决方案。


这样的时代、数据、国家政策方面变化背景下,我们发现定量城市研究有四个方面的变革:

  • 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跨越区域分析和城市研究的大模型

  • 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理解不同时间尺度的城市发展动态

  • 研究粒度变化:研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 研究方法的变革:利用众包开展和验证研究


纵观人类发展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如此清晰看待社会系统,所以我们认为在当下,规划还是会有一些改变。大数据和原来一直在说的CAD、GIS、决策支持系统等规划支持系统只是本质上的差别,大数据改变城市系统本身,改变商业业态,人的出行方式等等。


定量城市研究四个方面的变革还存在很多局限性,我们致力于科学理解城市的尝试,并不是做规划信息化工作,我们没有开发任何一个系统,也不是做规划新技术,所以总体上我们还是致力于做客观定量城市研究工作。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MyNzIzOA==&mid=202099838&idx=1&sn=f2f0e7cb95d1496d718840aae0088dc0#rd)


茅明睿:大数据时代的规划变革

大数据时代来了。从2012年开始,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大数据热潮,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它的冲击,似乎一夜之间人人都在谈大数据,从Google预测流感、Twitter预测股市、到其实流传已久的Target超市与怀孕少女、啤酒与尿布、榨菜指数等故事都成了有关大数据的谈资。在亚马逊中国的图书排行榜上,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成了TOP10的常客,高居2013年亚马逊图书总榜的第11位,京东图书总榜的第5位,作为一本科技类图书,这是个前所未有的惊人成绩。


大数据的火不仅体现在畅销书上,也反映在了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上:根据百度的搜索指数,从2012年5月开始,此前搜索指数几乎为0的“大数据”一词异军突起,瞬间超越了“城市规划”的搜索指数,并持续攀升,一直保持着搜索热词的地位,2014年以来“大数据”的搜索指数已经达到了“城市规划”一词的10-20倍。在社交媒体上,截至2014年8月20日,新浪微博有关“大数据”的微博有4900余万条,“城市规划”和“城镇化”加在一起也只有1000万左右。


大数据对城市规划意味着什么?本文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多项大数据应用实践为案例,从新数据、新技术、新思维和新方法论四个角度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的规划变革。

(来源:cityif,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k3MTUyMg==&mid=200523536&idx=1&sn=cc29b5716f3b46f5bfdfc38a72e9cf5d&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一句话了解2014规划年会“大数据与城乡治理”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城乡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与难点。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优化城乡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可能性,例如更及时地获取基层信息以提高治理效率、通过更科学细致的数据分析及时准确发现问题、通过优良的数据可视化与公众进行互动等。


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城乡治理现状,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城乡治理的优秀案例与尝试,例如运用众包方式搜集城市管理问题,利用大数据分析支持政府决策等。通过相关案例实践者的分享及与与会专家的讨论,能够对于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及其带来的新方法新理念优化城乡治理,规划界在城乡治理中如何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等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获得有益的启发。


2014年城市规划年会中,我院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的“大数据和城乡治理”是最受追捧的论坛之一,我们整理了一些现场的专家观点和发言概要与大家分享。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MyNzIzOA==&mid=200661513&idx=2&sn=0a8c24e578be160473a1487102c8106e#rd)


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

2014年12月21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莫斯科建筑大学、北京城市实验室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举行。来自城乡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学术界和企业界代表,一起探讨城市空间发展、定量城市研究与城市大数据分析等三方面的相关问题,旨在促进我国城市空间规划定量研究发展。播报整理分享毛其智、沈振江、郑思齐、沈青、茅明睿的发言。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MyNzIzOA==&mid=202205433&idx=1&sn=f15d6531517e7b1cfb5ab201e4212f54#rd;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MyNzIzOA==&mid=202205433&idx=2&sn=11216b4d5b7b59d1bd3bac1b55c505f1#rd)


用手机大数据看上海城市空间结构

都说城市是个有机体,那么,一个城市在一天之中,其内部的潮汐究竟是如何涨落的?人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那些由管理者们划定的商圈,现实中人流是否符合预期的热闹景象?


随着大数据研究的进展,这一宏观层面的观察也不难实现。手机数据就是一项十分有用的工具。


手机是当下最普及的移动定位设备之一。数据显示,2013年末上海市手机普及率132.5%,总用户3200.65万。用手机定位数据研究居民在城市空间的活动,以此可以测度城市空间结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副教授钮心毅及其课题组,自2014年开始进行这项研究:基于手机大数据,识别上海外环以内的中心城空间结构。


研究者以上海市中国移动2G用户手机数据,包括手机信令数据和基站数据两部分。信令数据为不含用户信息的匿名信号数据。研究以连续两周的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且此连续两周时间避开了节假日。在这两周内,每日信令数据平均记录到1700万以上不同手机用户,并将其与发出信号的基站进行定位。


研究者假设,居民的就业、游憩、居住等活动空间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居民活动的时空规律,居民活动的时空规律也反映城市空间结构,这些也是手机大数据研究的前提。

(来源:市政厅,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02790173&idx=1&sn=7f6abf2ed5dbd925040ceeee872faa2a&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

近年来,“大数据”的概念从理论逐渐走向实践,如何利用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源帮助政府更好地响应社会需求、指导经济运行的问题,作者在《规划师》2014年第8期撰文,指出:


大数据的特征和城乡规划决策的本质属性,二者具有紧密的耦合性。


大数据的逐步应用将推动城乡规划决策从“经验决策”走向“有限理性决策”,并满足城乡规划“公共利益”的价值观以及利益协调的需求。


作者进一步归纳了在城市规划中大数据的应用途径:

  • 数据整合平台建设

  • 数据挖掘和可视化

  • 模型开发探索和情景模拟优选。

(来源:国匠城,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U3NDg2MQ==&mid=200468877&idx=2&sn=4e24c8237f3526cd703108e483250232&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大数据挖掘助力微观尺度下“经”“规”对话

就业人口信息是重要的国情资料,它对城乡规划、行政管理、人口研究、了解市场供求、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精细化、层次化、指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宏观大尺度的就业人口信息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


由于国民经济与城乡规划两套工作体系长期存在割裂,造成“经”与“规”信息在微观尺度上对话困难的问题变得无法回避。《城乡规划法》第五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但如何依据、如何衔接,对于实操层面的城乡规划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一直是十分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规”二者在工作目标、空间范畴、研究体系、技术标准、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交叉和矛盾。


本文的关注点在于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有效的数据挖掘技术,将国民经济统计的大尺度就业人口信息科学合理地分解到城乡规划领域的用地尺度上,进而实现其在任意空间范围内的定量分布,为精细化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客观的技术方法和数据保障,是研究就业人口空间分布规律和实现空间模拟的一种尝试。

(来源:cityif,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k3MTUyMg==&mid=201231923&idx=1&sn=3a51e180c00ed1694bf8d11ad9c9d76d&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如何使用GPS和智能卡的数据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如今约有560万人生活在新加坡270平方英里(70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范围内,而新加坡政府已经为其公共交通系统投入巨资,以努力减少对道路交通的依赖。但是像其他国际大都市中心区一样,它们在早8点到8点45分之间的高峰时期内,仍然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而作为交通拥堵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一种给予出行者奖励的方案得以实施:如果他们注册了自己使用的智能交通卡,并将其小汽车出行推迟到早高峰之后的一小时,他们就能获得机会参与抽奖赢取巨额现金奖励。


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那就是提供一些解决方案的评估机制。当然本文一看就是个外行记者写的报道性文章,讲的是总部位于加州的科技公司“城市引擎”如何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帮助新加坡和圣保罗的优化交通分布的故事。

(来源: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M2NjAxMA==&mid=201997599&idx=4&sn=eca8945a6ded4b26db54c7a1d5b8677a&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大数据帮助将种族与收入信息精确可视化到街区级别

当街区活动家(通俗一点就是居委会大妈)尝试解决诸如收入不平等、住宅区隔离以及环境种族主义等问题之前,他们首先要明确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范围。虽然联邦政府善于编制各类人口数据供公众使用,但是如果要寻找一款能有效理解这些数据的工具,是需要资金或技术专长的,有时甚至是两者兼顾的。


而其中一位38岁的费城街区活动家Aaron Kreider,由于其具有数据可视化的技术背景,希望给人们带来一种交互式的地图工具,为美国种族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察角度。


在获得了阳光基金会约1万美元的赞助后,Aaron Kreider从2010年人口普查以及谷歌地图后台获取了约10个G左右的数据,花了一年时间生成了数百万张高清解析度的地图块,并据此创建了JusticeMap.org网站,通过汇编种族和收入数据,并将之以可视化地图的方式展示,能够方便用户解读、注释和导出其需要的信息。

(来源: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详细可查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M2NjAxMA==&mid=200412920&idx=3&sn=b20fa7ac99719592553ae7d9e5b91435&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科研与信息中心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微信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