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前沿信息】“赛事营城”经验借鉴




编者按


体育赛事是全球竞争力的突破口和维系全球影响力的保鲜剂,通过精妙绝伦的观赛体验、享誉四海的巨大影响和跨界联动的综合效益,为城市发展带来能级提升的强劲势能和经济转型的澎湃动能。成都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时代使命、胸怀冲刺世界先进城市壮志雄心,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将“谋赛”与“营城”、“兴业”、“惠民”相结合,以取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提升。本文对国内外城市在“赛事营城”方面的经验进行梳理,聚焦“谋赛”、“营城”、“兴业”、“惠民”四个角度,提出成都市关于“赛事营城”的启发与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随着全球城市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城市纷纷依托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建立流量规模优势,争相成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的控制枢纽。其中大型体育赛事以其精妙绝伦的观赛体验、享誉四海的巨大影响和跨界联动的综合效益,为城市发展带来能级提升的强劲势能和经济转型的澎湃动能,成为全球竞争力的突破口和维系全球影响力的保鲜剂。


在此背景下,成都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时代使命、胸怀冲刺世界先进城市壮志雄心,于2017年首次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之后相继颁布《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体育产业振兴发展方案》等政策文件,同时在2019年11月牵头组织举办成都大型体育产业峰会。可见,成都市已经由单纯的“谋赛”转向“谋赛”与“营城”、“兴业”、“惠民”相结合的总体思路,试图在积极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城市营建新理念,对既有各类空间要素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创新,以取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提升。因此,成都有必要对目前国内外城市在“赛事营城”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借鉴,指导成都下一步的发展建设方向。本次研究根据两大国际权威体育城市榜单,即《世界体育城市排行榜(Rankings Of World Sports City)》与《全球体育城市指数(Global Sports City Index)》,选取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上海等城市作为样本案例,着重探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城市营建之间的影响路径与方法策略。




2 国内外典型“赛事营城”经验综述




2.1 以赛扬“名”:培育引进重要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近年来,精彩的体育赛事给举办地带来显著的眼球效应,人们对体育赛事的关注为赛事举办地的形象传播带来独特的优势,先进城市通过举办综合性赛事、单项精品赛事、地方特色品牌赛事对外展示城市形象,成功提升城市知名度。


引进高显示度综合性赛事,瞬间引爆全球关注。英国伦敦借助前后三次举办夏季奥运会(1908年、1948年、2012年)的契机,成功塑造世界体育城市称号。其中2012年奥运会实现电视转播遍及200多个国家与地区,观众总数超10亿人次,官方网站访问量6940万人次,网页浏览量3.95亿人次,社交受众超过1050万人次,为伦敦带来巨大曝光机会。中国北京在2008年首次举办夏季奥运期间以获得51枚金牌的战绩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短时间内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加快迈向全球体育城市行列。


培育气质相融的精品赛事,持续展示城市魅力。日本东京借助深厚的群众体育文化基础,于2007年起举办途经皇宫、银座、浅草等文化圣地的东京马拉松,通过电视转播充分展现日本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成就。上海利用其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地位,打造以面向高端消费群体的F1中国大奖赛、国际马拉松赛、汇丰和宝马高尔夫世界锦标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八大国际品牌赛事。澳大利亚墨尔本利用海滨城市地区优势和水上运动的广泛群众基础,培育金铃海滩冲浪比赛、墨尔本帆船节、春季赛马嘉年华等精品赛事,同时兼顾开展一级方程式大赛奖、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超级摩托车世界锦标赛、AFL总决赛等国际性体育赛事,做到大型赛事“全年无休”,四次荣获“全球最佳体育城市”称号,在2019年加获“2019-2020年度世界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城市”等殊荣。


打造地方特色品牌赛事,塑造健康生活新风尚。上海从2012年起举办市民运动会,2017年又推出城市业余联赛,以项目为核心,构建办赛主体多元化、目标人群差异化和规模形式多样化的赛事体系。同时各区县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创建“一区一品”特色品牌赛事,成为上海展示市民健康生活新风尚的载体,如金山区的世界沙排巡回赛、闵行区的网球大师赛、嘉定区的F1分站赛、崇明的环岛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英国伦敦跑步爱好者创立的公园跑步活动,从2004年的自发小型5千米健康跑步活动,发展成如今每周末在伦敦47个公园举办的品牌赛事。美国纽约中小学每周举办校内比赛,定期举办校际比赛,促使学生养成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2.2 以赛提“质”:借助重要赛事举办契机,推动新区旧城双向发展


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是推动新区旧城建设的“助推器”,先进城市通过赛事举办契机,加快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恢复提升老城区功能活力,实现城市品质的显著提升。


借助赛事加速新区建设,打造高品质体育生活圈。深圳综合统筹大运会赛事,制定了完善的深圳湾赛前赛后建设工作,将深圳湾打造成为深圳的高品质体育生活圈。赛前修建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等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体育场馆,实施城市灯光工程,构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三级绿道网,建设“动感绿都”工程。赛后为持续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一方面依托既有场馆建设高能级体育商业圈,实现单一功能向文商旅体复合功能转变,另一方面围绕场馆周边建设高品质体育生活圈,以深圳湾体育中心为驱动源,开发体育智慧社区和国际社区,建设深圳湾公园和人才公园,配套功能设施,打造宜居宜业之地。


借助赛事推进旧城更新,恢复和提升老城区活力。英国伦敦秉持“助力城市更新换代”的奥运理念,充分考虑体育场馆与城市功能在赛前赛后的融合共生,重点强调借助奥运为周边地区带来长远发展,实现“重建伦敦东区”。赛前修建伊丽莎白奥林匹克公园及主体育馆“伦敦碗”,开通“欧洲之星”国际列车,新增西野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以及建立“土壤医院”对污染严重的棕地进行治理等。同时在赛后建立奥运后遗产开发公司处理奥运会遗产,实现赛后场馆的再利用,如将主体育场“伦敦碗”进行“瘦身”打造成拥有3.5万个观众坐席的专业足球场,将举办击剑、摔跤、跆拳道、乒乓球等7项奥运赛事的埃克塞尔会展中心恢复会展功能,将奥林匹克园区所在地斯特拉特福更新成为英国25号环线高速内最生机勃勃的发展社区,塑造英国最大的多功能市镇。巴塞罗那借助1992年奥运举办契机,建立前奥运时期“将城市推向大海”和后奥运时期“将城市内部缝合”的两步走计划,实现“重新塑造城市地中海文化的特质”。前奥运时期通过规划建设四个奥林匹克区,进行用地功能置换,填补区域中的低效区域,包括对角线大道延伸工程、希伯伦谷、蒙特居易克山区、奥林匹克港。后奥运时期着重聚焦于加强内部功能联系,打破空间孤岛之间的壁垒,包括增加绿地活动空间、新建文化公共设施等,加强民众之间交流。


借助赛事亮化节点工程,为新区旧城赋能添彩。为充分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广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广州借助亚运会启动系统化的亮化提升工作。整治工程包含广州火车站改造工程、东濠涌河道整治工程、主要道路改造工程,广州火车站改造工程注入“珠江”、“红棉”等元素,突出广州城市特色,同时提升客流集散能力。东濠涌河道整治工程将臭水沟改造为清澈见底的亲水公园,打造绿色走廊。主要道路改造工程实现夜景灯光提升,道路杂草变花景,两侧建筑里面美化。经过整体提升工程,广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获得本地市民与外来游客的高度评价。


2.3 以赛兴“业”:完善赛事配套服务,打造”赛事经济”新样板


先进城市围绕赛事建立成熟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俱乐部运营经验,形成体育运动产业,并提供定制服务延伸体育消费产业,拓展“体育+”模式,创造出蓬勃发展的“赛事经济”。


基于赛事打造体育运动产业,促使产业与赛事共生发展。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纽约是美国体育产业最活跃的区域。纽约体育产业以体育赛事为核心,形成体育资产、体育媒体、赞助商、体育场馆、体育特许商品公司、体育营销经纪公司六大主体的完整产业链。纽约体育资产主要为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的8支顶级俱乐部,包含俱乐部资产、运动员、俱乐部管理运营团队、队医数据分析师等专业人员。体育媒体以ESPN、NBC为代表。ESM、ISE等体育营销经济公司撮合体育产业其他主体的合作交易。纽约在体育产业六大主体中均拥有大量顶尖公司,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核心链条,并吸引全球体育公司在纽约设立分公司寻求资源合作。


围绕赛事主体定制消费服务,转化“客流”变“商流”。美国纽约马拉松作为吸金又吸睛的路跑赛事标杆,每年吸引将近5万名参赛选手、数十万现场观众及两百多万电视转播观众。2015年纽约马拉松报名费盈利达到7300万美元以上,加上官方特许商品和饮食售卖、旅游消费、餐饮住宿等共创造4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澳大利亚围绕春季墨尔本杯赛马嘉年华完美融入时尚、美食和商业等顶级元素,围绕世界一流骑手和赛马师的竞技比赛,延伸打造时尚魅力展台演出、特色餐饮住宿。2016年墨尔本嘉年华带动维多利亚州的时尚零售额达到4430万美元,餐饮住宿共消费额达到2360万美元。中国上海将八大体育赛事引来的国内外游客群体导流至城市会展经济,在2017年直接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其中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跻身世界前列。


借助赛事延伸产业需求升级,拓展“体育+”新兴产业。伦敦凭借全球著名国际金融地位推出“体育+金融”服务,包括以“保人、保财产、保责任和特殊保险”为主的体育保险和债券股权融资服务。这对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响取消温网及英国高尔夫球公开赛的举办方具有重要帮助。阿联酋迪拜在2002年提出“体育+医疗”,创新建立世界首个全面医疗保健自由区——健康城(DHCC)。该项目重点面向国内外顶级运动员的伤病治疗,并延伸出术后康复、体检监测、科研中心等多种功能。日本开创“体育+动漫”,形成《灌篮高手》、《足球小将》等以体育赛事为主题的动漫作品,吸引年轻粉丝,创造出巨大经济价值。


2.4 以赛惠“民”:完善设施引导全民健身,塑造良好体育氛围


体育精神不仅仅存在于精彩赛事之中,更应成为大众共识。先进城市为当地居民创造安全便捷的锻炼场所与设施,并加以引导,逐步提高体育人口,塑造出健康向上的体育氛围。


打造“15分钟健身生活圈”,创建健康城市。为创建“健康上海”,保障居民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上海打造15分钟健身生活圈。居民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点”上设施(社区益智健身苑点、社区配套健身会所),10分钟到达“线”上设施(居委健身室、学校体育场地),15分钟到达“面”上设施(公共运动场、市民健身步道、区属体育场馆等)。随着健身生活圈的逐步形成,上海日常体育人口近年来稳步提高,由2012年的39.6%提升至2018年的42.8%。


体育公园、微型体育场补充,完善体育设施覆盖度。纽约与香港因地制宜增加体育锻炼设施供给,成为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向市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典范。纽约将公园与体育相结合,打造体育公园,中央公园和科罗纳公园等大型公园配建多处标准棒球场地、网球场地、篮球场地及健身步道,小公园也会配备健身和运动器材,保障大众可以免费健身。同时纽约每隔三五个街区就可以找到配有篮球架、单杠、双杠、秋千等群众体育设施的小运动场。香港在密集的商业中心、居住楼宇间见缝插针配置微型运动场,保证核心运动功能的前提下形成非标准场地,满足市民锻炼需求。纽约与香港的体育设施平均利用率均超过90%,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




3 对成都“赛事营城”的启示和建议




3.1 引进自带流量高显示度赛事,展现公园城市形象


未来成都可培育一批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等城市发展定位与目标相匹配的全球知名品牌体育赛事,实现体育赛事“专业化”,逐步过渡到“本地化”,最终达到“胜地化”,提升成都国际体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引进自带流量的国际品牌赛事,提升成都国内外知名度。成都已成功申办大运会、世乒赛、亚洲杯、世运会四大世界性体育赛事,未来应结合“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定位,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单项运动协会的合作,积极申办引进一批在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世界顶级职业体育赛事,短期实现全运会、青运会等国内赛事,中期引进世界杯、亚运会等洲际赛事,最终实现举办奥运会的梦想,将成熟赛事沉淀形成的流量转化为成都流量,提升全球知名度。


培育高显示度的蜀都精品赛事,展现公园城市生态价值。提高办赛质量,积极推进成都马拉松正式成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系列赛事,积极推动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升级为ATP500或更高级别赛事。同时利用天府绿道开办天府绿道马拉松、天府绿道自行车赛,利用龙泉山森林公园举办天府极限运动赛事,利用三岔湖、东安湖、锦城湖等湖区资源开设天府水上运动赛事,利用西岭雪山开设冰雪运动节,利用飞行小镇开设空中赛事,塑造本土体育新IP,并通过赛事转播、微博热搜等多种传媒方式对外展现成都公园城市形象。


推进“一区一品”赛事建设,彰显地方体育文化特色。鼓励各区(市)县根据自身优势资源与特色形成“一区一品”特色品牌赛事,彰显地方体育文化特色。例如锦江区可利用市级射箭射击场馆举办趣味射箭射击类运动会,高新区可利用在建的高新体育中心垒球场与四川省棒球垒球曲棍球运动中心打造棒垒球嘉年华,金牛区可利用成都国际足球中心举办全年龄段足球运动会,以及天府新区可利用现代五项体育馆举办现代五项运动会。


开展体育走进社区系列活动,振兴市民体育文化精神。以和美社区、桐梓林社区、神仙树社区等优秀社区为试点,开展广场舞、健身气功八段锦、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和投篮挑战赛、竞速跳绳、羽毛球等体育竞技项目,以及三人板鞋、袋鼠运瓜、夹乒乓球等趣味体育活动赛事,提高群众身体素质的同时,弘扬体育文化精神,有效提高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


3.2 以赛为媒助力新区聚人立城,滚动推进旧区更新


未来成都可借助大运会、世乒赛、亚洲杯、世运会四大世界性体育赛事举办契机,加快推进以东部奥体城和东安湖体育公园片区为主的新区建设,和以中部省体育场馆和凤凰山体育公园片区为主的旧城更新,实现“多点开花”。


利用办赛引领“东进”,加快天府奥体城和东安湖体育公园崛起。提前谋划,统筹考虑大运会赛前赛后的造城计划。赛前推进建设天府奥体城和东安湖体育中心,高水准建成体育赛事场馆,完善周边公园绿道、住宿参观、商业配套功能。赛后以天府奥体城和东安湖体育中心为驱动源,建设高能级体育商业圈,植入休闲娱乐产业,开发体育智慧社区和国际人才社区,打造宜居宜业新高地。


利用办赛助力“中优”,推进跳伞塔、凤凰山和猛追湾片区更新。借助省体育馆、凤凰山体育公园、猛追湾游泳场馆的改建工程,推进跳伞塔片区、凤凰山片区、猛追湾片区的空间结构优化和功能品质提升,着重聚焦于加强内部功能联系,打破空间孤岛之间的壁垒,包括增加绿地活动空间、新建文化公共设施等。未来还可利用现代五项场馆和成都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体育场馆改造等项目,更新改造周边居住生活环境,打造高品质体育生活圈。


利用办赛亮化“节点”,展示公园城市理念下的蜀都风韵。借助大运会举办契机,启动系统化的亮化提升工作,以天府广场、春熙路、宽窄巷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等核心景区作为成都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节点,通过设置主题活动,引入赛事客流促进经济。同时对四个火车站和两个机场沿线道路进行亮化“装扮”,包括对入口及周边建筑的景观实施亮化,提升功能性照明和夜环境品质。此外,还可结合锦江公园沿线规划建设夜景灯光美化工程,平日以建筑静态灯光为主,节庆期间可通过节点建筑实现灯光联动,通过动态灯光画面演绎天府文化,使锦江成为一条雅俗共赏的夜游路线。


3.3 定制消费场景刺激赛事经济,跨界融合拓展体育产业链


据调查统计,2018年成都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41%,低于1.8%的全球平均水平,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成都应重点挖掘赛事消费潜力,完善体育产业全链条,建立体育产业生态圈,跨界融合科教文娱卫催生新动能,催生“体育+”成为体育产业新引擎。


打造完整的体育产业全链条,建立体育产业生态圈。扶持成都本土体育类高校,培养高水准运动员及相关专业人才。扶持成都本土俱乐部厚积薄发,全力支持成都兴城足球俱乐部冲击中超、金强俱乐部重夺CBA冠军。依托天府奥体城、东安湖体育中心、城北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区打造体育产业功能区,打造高品质体育科创空间,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吸引体育学校、体育用品、体育服装、体育教育培训、体育资产管理、体育营销经纪等方面的体育公司,补全体育产业链条,形成体育产业生态圈。


针对赛事提供定制配套服务,客流变商流驱动赛事经济。围绕大运会等重要赛事在天府奥体城布局五星级酒店,配套建设时尚运动馆、电子竞技馆等休闲娱乐设施。同时由政府牵头组织举办“爱成都迎大运”城市体育嘉年华系列活动,在赛事之中融入时尚、美食和商业等其他元素,在赛事之外开发赛事周边产品,打造一站式高能级体育商业圈,提供观赛、住宿、娱乐、消费一体化场景,带动旅游经济、夜间经济、美食经济等发展。


借助赛事延伸产业跨界融合,拓展“体育+”新兴产业。一是推出“体育+金融”服务,由成都的大型银行与金融保险公司在大运会试点“数字货币”,推出体育保险和债券、股权融资服务。二是打造“体育+医疗”基地,利用华西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在运动损伤治疗的丰富经验,建立“体育+医疗”实验基地,重点面向国内顶级运动员的伤病治疗,并延伸出术后康复、心理咨询、体检监测、体质锻炼、科研中心、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三是打造“体育+互联网”社区,依托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互联网企业的西南总部,推出新型智能穿戴设备、新型体育APP、新型体育小程序,智能引导用户科学健身、避免运动损伤、便捷寻找与使用公共体育设施及个人体育用品。四是打造“体育+文创”,借助王者荣耀、哪吒、熊猫、金沙文化等多种文创基础,形成体现成都体育元素的影视作品、电子游戏、工艺品等文创产品。


3.4 完善蜀都群众体育健身设施,振兴天府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营城的根本目标是“惠民”,鼓励市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收获身心健康,营造全民健身时尚新风尚,振兴天府体育文化精神。据统计,成都市2019年已组织开展实施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782场,参与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成都应该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给广大市民体育锻炼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条件,并促使体育人口的增长。


加强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按照“社区级综合运动场每个街道设置1处”、“综合健身馆每个街道设置1处”、“居民健身设施服务半径500米”的标准推进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建成点线面相结合的“15分钟健身圈”,为市民体育锻炼提供基础保障。


增加体育公园、微型体育场建设。通过新建与改造现有公园、游园、天府绿道,嵌入体育锻炼和休闲健身等功能,兼有公园一般功能,向居民免费开放,如人民公园、劼人公园、东光公园等。同时可利用废弃国有用地、待改待拆旧厂房、市政交通设施用地的架空空间等灰色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微型体育场,丰富广大市民体育锻炼空间。


鼓励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的引导。鼓励开办业余体育俱乐部,发挥群众体育协会、民间体育联盟等的作用,在场地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在各自运动项目上发挥服务作用。同时结合相关健康研究所定期发布专属健身指南,引导市民科学锻炼,形成体育锻炼的蔚然风气。


报告组成员:陈挚、邱崇珊、程思、詹雪


[ 参考文献 ]

【1】     李崟,李刚,黄海燕.全球体育城市视域下上海体育赛事体系构建战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03):17-26.

【2】     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举行 Chengdu.gov.cn/Chengdu/smfw/2019-08/23/content_e736a83b6f5340eeb5d9de1627d97d24.

【3】     shtml

【4】     陈林华,罗玉婷,徐晋妍.伦敦打造全球体育城市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0(02):46-52.

【5】     任波.英国体育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6(01):13-17.

【6】     刘宏亮,刘红建,沈晓莲,冯欣欣.英国“体育的未来”新战略:内容、评价及镜鉴[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6):33-41.

【7】     李晨. 英国体育俱乐部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2.

【8】     丁一,戴健.伦敦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指标维度分析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01):65-71.

【9】     陈雯雯,徐开娟,黄海燕.伦敦体育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体育科研,2018,39(06):33-40.

【10】   丁一,戴健.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下纽约体育发展现状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4):385-392+447.

【11】   姚颂平,刘志民,肖锋.国际体育大赛与国际化大城市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05):18-23.

【12】   曹璐.国外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众体育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38-45.

【13】   徐镱菱.美国城市公园文化探析——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例[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4):53-57.

【14】   董红刚.美国体育场馆治理演进的反思及启示[J].体育学研究,2019,2(05):38-45.

【15】   王成,张鸿雁.美国体育城市的类型特征、创建成因与本土启示[J].体育科学,2015,35(10):82-89.

【16】   任慧涛, 易剑东. 2020年东京奥运会资源可持续管理实践及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044(006):31-39.

【17】   夏书红.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体育发展历程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6):24-26.

【18】   刘雪松, 刘蕊, 袁春梅. 东京奥运会前后日本群众体育发展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08):21-24.

【19】   李京宇,陈元欣. 墨尔本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创建的实践研究及启示[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2.

【20】   蔡嘉欣,黄海燕. 墨尔本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经验及启示[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

【21】   蔡嘉欣,徐开娟,黄海燕.墨尔本全球体育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体育科研,2018,39(06):41-47.

【22】   许赟程.大事件背景下的城市发展与更新——以巴塞罗那为例[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13):105-106+113.

【23】   规划中国:巴塞罗那城市更新三部曲https://mp.weixin.qq.com/s/131LhjgH64

【24】   YsQLdBu0a2rA

【25】   杜振华. 迪拜健康城发展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J]. 全球化, 2019(5):81-89.

【26】   迪拜健康城:世界首个最全面的医疗保健自由区https://www.cn-healthcare.co

【27】   m/article/20141202/content-464795.html

【28】   黄海燕,徐开娟,陈雯雯,蔡嘉欣.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学研究,2019,2(02):58-65.

【29】   罗玉婷,陈林华,徐晋妍.大型体育赛事助力上海城市国际化历程、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37-43.

【30】   黄海燕.加快推进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J].体育科研,2018,39(06):32.

【31】   刘东锋.论全球体育城市的内涵、特征与评价[J].体育学研究,2018,1(04):58-65.

【32】   贺蕾,张子翔.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相关研究及策略[J].体育科研,2017,38(03):49-57.

【33】   何丰,张秀萍,王光.上海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互动融合研究[J].体育科研,2017,38(02):33-43.

【34】   彭杰,张毅恒,柳鸣毅.国际体育城市的本质、特征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6(08):1-5+37.

【35】   张卉. 体育赛事与城市营销——国外经验分析及启示[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Lecture Notes in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ety Management (ICPESM2011 2011 V2)[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1:5.

【36】   王晓微, 于静, 邱招义.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对北京建设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037(011):43-48.

【37】   邵玉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形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38】   戚本超, 周达. 奥运会与北京城市建设[J]. 城市问题, 2008, 000(007):39-42.

【39】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 https://www.pland.gov.hk/pland_tc/

【40】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与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M]// 深圳社会发展报告(200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41】   张彤杰, 金旻圭. 由深圳大运场馆项目建设看智慧城市发展[J]. 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12(4):98-101.

【42】   蒙敬杭, 宋建春, 刘初汉,等. “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 深圳市迎接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计划[J]. 风景园林, 2011.

【43】   邓晨华. “站城一体化”思路下轨道交通枢纽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以深圳大运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为例[J]. 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 2020, 000(003):162-163.

【44】   亚运改变生活http://gz.house.163.com/special/2010/

【45】   亚运改变广州http://2010.163.com/special/00863FMK/change.html

【46】   张毅, 张强, 王昕. 公共设计战略孕育市民自豪感研究:以广州亚运会为例[J]. 装饰, 2019(5).


【前沿信息】“赛事营城”经验借鉴


阅读更多

【前沿信息】国内外社区特色场景营造的实践探索

【前沿信息】公共空间品质评估经验研究

【前沿信息】“理想街区”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信息化天地】Solar Cities,城市太阳能潜力的量化评估

【信息化天地】坐标系二三事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前沿信息】“赛事营城”经验借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前沿信息】“赛事营城”经验借鉴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