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今年3月,自然资源部开展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视频培训。会议要求,入市工作要做到“二三二”,审慎稳妥推进试点。要在明确“两项前置条件”,紧盯“三项负面清单”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增值收益的调节机制与促进多方利益协同兼顾公平与效益的机制。
我国土地市场长期存在农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情况。多年来,受限于我国土地权属的特殊情况,农村集体土地并不能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所带来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益提升,在城镇化发展快速区域更加明显,城中村或近郊农村集体土地的市场估价远远低于周边区域的国有建设用地地价。此外,过去多年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客观导致了对土地的粗犷式管理与经营,不少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土地现状与利用情况资料分散,仍未能全面精准的掌握与管理,不利于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
国地科技基于多年来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编制咨询及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等领域的应用实践经验,提出了以全面数字化协同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综合解决方案,搭建农村经营性土地入市全流程监管决策系统,助推土地入市交易上“网”上“云”。
(1)辅助资源摸查。汇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业务所需数据资源,包括遥感影像、电子地图、“三调”、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确权登记、国土空间规划、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业务管理等,并完成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数据入库、服务发布等工作,形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流程监管决策“一张图”,为相关业务办理提供底图底数支撑。
(2)入市潜力分析。基于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国土空间规划、确权登记、集体土地基准地价、意愿入市空间范围、已入市空间范围等数据,结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条件和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分析可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潜力规模和布局。
对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情况、国土空间规划(含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覆盖情况、确权登记覆盖情况、集体土地基准地价编制覆盖情况、意愿入市情况、已入市情况等各类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多元图表方式展示。
(3)入市全流程审查管理。搭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审批流程管理模块,实现“村级申请-街镇级受理审核-区级审批”的三级审批管理模式。系统对业务办理过程录入的地块基本信息、审核审批意见,以及上传的入市申请书、入市决议、入市交易方案、土地所有权证明材料、规划条件、勘测定界图、宗地界址图、入市核准书等附件材料进行留痕管理,并同步更新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台账及数据库。入市审批通过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推送至交易管理模块。
(4)项目交易信息汇总分析。基于入市管理模块中入市审批通过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数据及相关材料,形成交易地块的管理台账。字段信息包括用地面积、权属、现状地类、规划地类、用地批准情况、交易状态等。提供新增、删除、修改、详情查看、空间范围上传、地图定位、附件上传等操作。促进土地交易上“云”,同步交易监管信息。
(5)土地开发利用全链条监管。通过知识图谱和项目图谱,串联项目预审报批、入市交易、规划报建、土地核验等全生命周期业务信息,实现项目全阶段业务信息和材料留痕管理。其中,知识图谱是从项目用地的角度出发,展示项目各阶段业务情况,以及业务与业务之间、业务和业务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项目图谱则是从项目的角度出发,通过项目码建立项目的从属关系,将父项目、子项目、兄弟项目等以族谱的形式展现,能够查看各个业务阶段对应的空间坐落以及业务信息。
(1)全面摸查挖掘潜力资源。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对全区域的精准落图手段,得以便捷叠加多年土地利用情况,从而了解土地利用的历史情况。利用遥感影像直观了解开发现状、空间规划叠加,把握发展与管控要求,进而更加全面、及时了解区域内可供入市交易的资源潜力。
(2)流程管控促进公平公正。落实入市条件、前期开发工作、入市审批、入市交易等环节的全面数字化,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违法违规入市情况的发生。同时全过程监管,以数据透明促进阳光行政,保障交易各方的利益公平。
(3)有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数字化挖潜与全流程数字化流转,有效促进土地开发与利用的效率,助推交易上“网”上“云”,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土地开发,从而促使集体经营性土地有效市场的建立,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4)推动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通过统一土地要素的数字化管理,从数字化现状摸查到数字化的入市交易,促进城市和乡村土地资源的信息互通,从而逐步有序的推动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以数字化促进市场化,以市场化推动城乡二元融合。
相关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集体用地⑤|以数字化协同助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