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以区域治理作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与省级事权挂钩的流域综合治理手段。专题初步成果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摘录如下: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1、研究背景
(1)贯彻国家治水新思路,强化水资源、水治理保障支撑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伴随着人口和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世界级城镇群建设目标对水支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2)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支撑全域规划编制
2014年7月份,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珠江三角洲全域规划》(以下简称《全域规划》)工作部署,通过水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协调保护和统一管理,水环境的跨域合作治理机制建立,全面保障珠三角全域发展。本专题拟通过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研究,为《全域规划》提供支撑。
2、上版规划内容评估
(1)水资源现状及评估
①水资源总量较丰、人均匮乏、时空分布不均
珠三角区域水资源总量丰沛,水资源总量约34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568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约为712.8亿立方米。2012年珠三角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仅为998立方米,东江供水三市(深圳、东莞、惠州)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仅711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标准属于重度缺水区域(低于1000立方米/人)。水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协调,西北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仅有1.3%左右,而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接近30%。
②用水总量下降但各市用水结构仍有很大优化空间
珠三角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除深圳外,其他8个城市的现状用水量均在计划用水控制范围内,但广州、肇庆、中山、江门、东莞、惠州已经逼近用水红线。从内部用水结构来看,大部分城市工业、农业用水占比均在一半以上,未来产业转型发展后各市仍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③已建供水工程设计能力满足区域需求,但区域供排水格局仍需统筹
珠三角各地市的现状水源地主要分布在东江干流、西江干流水道、北江干流水道、顺德水道、磨刀门水道、东海水道、鸡鸣水道、小榄水道、鸡啼门水道、东江北干流、东江南支流、西枝江及境内的主要调蓄水库。但是,崖门水道、东莞水道等部分城市江段和河涌污染严重,给排水格局仍缺乏统筹。
(2)水环境现状及评估
根据《广东省江河水质年报》,十年期间江河水质的水环境治理已经初见成效,整体水质逐渐变好。
从流域水功能区环境来看,西江、北江水功能区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最高,其次是东江地区,珠江三角洲入海口地区较低。
(3)水安全现状及评估
①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变得更加频繁
大江大河治理方面,珠三角已基本形成具有防御一定洪水能力的防洪体系。随着人口、经济进一步向核心地区集聚,更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给防洪、排涝造成更大压力,城市内涝、洪灾的出现频率日益频繁,现状防洪排涝标准已经不能保障珠三角世界级城镇群建设目标的实现。
②咸潮上溯严重影响部分城市的供水水源安全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极端气候的频发,咸潮发生的频率和上溯的距离将不同程度加剧,对珠三角沿海地区供水安全将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另外,珠三角地区经济活动的加剧,也导致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屡屡发生,给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已成为珠三角地区供水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3、研究目的
以区域治理作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与省级事权挂钩的流域综合治理手段。
(1)珠三角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
站在珠三角全局的角度合理调配水资源,统筹解决珠三角用水、供水问题,建立水资源优化利用一体化体系。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建立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机制。提高水资源优化利用效率,加大海水、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保障体系。
(2)珠三角流域综合治理研究
梳理珠三角现状水环境治理框架,理清并检讨存在的迫切问题。借鉴欧盟以及国内其他流域先进治理经验,提出流域治理的总体框架,并针对城市河涌的综合整治、防洪排涝、珠江河口整治三个重点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二、主要观点和结论
1、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调节机制
(1)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现状供水方案下,以供水能力作为2020年供水量进行供需平衡分析。2020年珠三角流域需水量274.48亿立方米,在现状供水方案情况下供水量为279.12亿立方米,所以总体上珠三角水资源是供需平衡的,但是大部分地市都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根据现状供水体系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结果,珠三角需要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布局为总体原则,统筹规划水资源工程建设、水源地布局、供排水通道设计和管网一体化建设。
(2)调整流域供排水通道格局
建设和保护清水走廊供水通道,逐步建立西北江片区“靠西取水、靠东退水”,东江片区通过各类水闸及控制枢纽调节的格局,实现供、排分离。根据现状水资源分布、取水口分布情况,考虑咸潮河流污水回荡影响,划定珠三角7条主要供水通道。根据珠三角主要河道水质现状、水功能区划、工业人口分布及主要取排水口布局,划定10条主要排水通道。
图1: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建设供排水通道分布图
(3)推进都市区供水水源一体化建设
全面统筹珠三角水源布局,优化整合零散分布的水源地,逐步实现水源地间的联网互通,推进广佛水源一体化、深莞惠水源一体化和珠中江水源一体化建设,适时推进佛山西部与肇庆东部水源一体化建设。
l 深莞惠(港)都市区
以东江水源为主,实行江库联网。深圳依托东深供水工程、东部供水工程以及境内主要调蓄水库。东莞在东江三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基础上,重点建设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供水水源保证工程、境内蓄水水库挖潜及九库联网供水工程、与惠州合作建设观洞水库水源工程。惠州主要水源为东江干流和西枝江,惠城区供水水源为东江干流河道,惠阳区、惠东县水源采用西枝江干流河道。
l 广佛肇都市区
广州新增北江清远梯级水源,形成东江、北江、西江、流溪河4大水源相互补充的“东南西北分片供水、互为补充”的供水格局。佛山逐步关闭规模小或水质污染严重的取水口,以西江供水为主、北江供水为辅双水源战略。肇庆拓展西江干流水源和北江水源。
l 珠中江(澳)都市区
珠海主要水源系统可划分为磨刀门水道、黄杨河水道、虎跳门水道三大系统,形成“江水为主、库水为辅、江库联动、江水补库、库水调咸”的原水供水模式。中山集中式饮用水源河道主要有磨刀门水道、东海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西海水道。江门在保持原有水源基础上,逐步调整大中型水库由农业供水向城市供水转变,实现河、库多水源供水。
(4)促进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l 节水优先:加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及生活节水措施的实施力度。
l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再生水利用: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始再生水利用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雨水利用:在城市和农村建立雨水蓄集利用工程;海水利用:继续加大沿海地区海水直接利用量,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2、建立以区域为单元的水环境管控机制
(1)跨省域综合治理框架
l 建立生态保护屏障
泛珠三角应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山区生态林为支撑,沿江绿化防护林为廊道,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防护屏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建设珠江防护林工程。加强西江、北江、东江岸线整体规划,严格控制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各类建筑及产业布局。
l 流域水资源管理
加快制定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上下游地区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产业集中区、城镇建设区等各类开发区、专项规划及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必须兼顾流域需求。探索建立水价改革模式和水权交易机制,保障河流适宜生态水量和粤港澳地区的压咸补淡等用水需求。
l 流域水环境治理
各省联合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整治任务,设立合作资金用于流域上游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工作。共同优化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水功能区跨省监督管理。确保西江干流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跨省界、市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
l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
建立健全泛珠三角环保协调工作机制和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处理机制,制定实施流域联防联控管理办法,完善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协商建立珠江口海域海洋污染防治合作机制。将珠江河口治导线纳入全国土地管理框架内。共同推进跨区域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2)跨区域综合治理框架
l 珠三角层面:建立专职的区域协调机构
近期继续发挥省《规划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重要作用,统筹协调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跨区域、跨部门环境治理。远期可考虑借鉴“滇池模式”,成立“珠三角流域综合治理委员会”/“珠三角环境治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珠三角重大环境问题协调,监督执行区域环境规划和相关政策。
l 都市区层面:建立都市区环境治理联席会议
规划建立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都市区一体化的水源地保护、污染物控制削减、污水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措施和方案,加强以水源区、水库库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制定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保障措施。
3、建设全方位一体化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
规划逐步将防洪潮减灾的重点由工程建设转向工程维护、管理和高效运行,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立新型的防洪排涝体系,为世界级城镇群的建设目标提供保障。
(1)防洪工程一体化
防洪工程一体化依靠西江龙滩、大藤峡水库,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的调洪和潖江滞洪区的运用,东江上游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大水库,与西北江控导枢纽思贤滘、天河南华,以及三角洲的堤防、河道、出海口门整治共同实现。
l 西江中下游片区
重点防护肇庆市,依赖上游规划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以及在建的龙滩水库进行调洪,削减洪峰流量,以景丰联围为主,联合江口堤、德城大堤和禄步围等重要堤围以及肇庆市内蓄水工程进行防护。
l 西北江三角洲片区
重点防护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重点防护工程有佛山大堤、樵桑联围、中顺大围、中珠联围、白蕉联围、赤坎联围、乾务联围等重要堤围,重要蓄水工程有竹银水库、长江水库、乾务水库等。
l 广州片区
重点防护广州市,依靠北江飞来峡水库进行调洪,以北江大堤和琶江滞洪区作为重要防洪工程,联合广州市内堤围及水库防护工程,可使广州防御300年一遇洪水,广州市城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标准。
l 江门片区
重点防护江门市,由江新联围、潭江大堤以及四堡水库、那咀水库、龙门水库等蓄水工程组成,工程加固达标建成后,在堤库结合的条件下,防洪(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l 东江中下游片区
东江中下游片区防洪一体化体系由惠州大堤、江北大堤、东莞大堤、苏礼龙围、增博大围、挂影洲围等堤防与干流枫树坝水库、支流新丰江上的新丰江水库和支流西枝江上的白盆珠水库组成,堤库结合,可使惠州、东莞等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图2:珠三角防洪体系规划图
(2)排涝工程一体化
在中上游地区建水库蓄水,开截洪渠,以自排为主;中下游地区重点巩固堤围,防止洪水倒灌,同时疏浚河道,畅通排水,自排、电排并举;下游围田地区自然排水困难的,以电排为主,结合疏浚和自排(或预排)。
(3)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
建立和健全防洪防灾减灾组织体制,做好防洪工程措施日常管理,建设流域性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立珠三角防洪地理信息系统。
(4)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规划建议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