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乡村丨普通乡村的美丽


本月微信的主题是“美丽乡村”,恰逢年关,在外漂泊、打拼的朋友们纷纷回到了家乡,春运的浩浩荡荡,让许多人感慨何时才能终结这种迁徙,就连央视的公益广告都说“让家乡成为有梦的地方”,可是众多普通的乡村如何成为有梦的地方呢?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文章,是黄灯老师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文章从湖北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内部深挖开去,有如纪录片一般,将家中三代人进十年来的命运变迁展现在我们面前。平常我们在做城乡一体化规划时常提到的农村养老和医疗、留守儿童、城乡二元结构等等,在这篇文章里都是残酷的现实,看得人只有深深的无奈。似乎乡村只剩下了衰败与荒凉… …


黄灯老师的这篇文章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普通乡村,今天我想从建筑和景观的视角来说说普通乡村。



今年过年,我也跟随先生回到山西大同的一个县城里过年,虽说是个县城,而且距首都不过三百公里,却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我这个异乡人看来,城与乡并没有多大区别,虽然经济不发达,但这里在风貌上却保存了许多有特色的点。


 



1
慈云寺


这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寺,被誉为“关北巨刹”。


全寺长140余米,宽40余米。有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4座大殿和东西两厢的观音殿、地藏殿。2006年0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敕赐慈云寺,具体是哪位皇帝赐名已不得而知了



 ▲站在街边看寺庙大门


寺庙里还住着僧人,每年只在大年初一到初三开门,这在寺庙商业化严重的今天,看起来非常不机智,也正是这样的坚持,才让这座古刹保留了那股质朴、庄严、神圣的气息。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题词的“英灵万古”、“山河闲气”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离京西逃时路经天镇,落脚慈云寺。可能是“关北巨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回到北京,他们派专人送来两块木匾。慈禧的题词是“英灵万古”,光绪帝的题词是“山河闲气”。



 ▲晨钟暮鼓



 ▲大年初一来上香祈福的群众



 


 ▲就连小朋友也被带来沾沾福气



 ▲该寺的主殿毗卢殿


毗卢殿是该寺的主殿,面阔23.5米,进深11.5米,高15米,建在高大的石砌台基上。殿内的木雕藏经阁精巧别致,曾藏“三藏经”百余册,1952年移至大同市博物馆。


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位和尚——乐天、妙明,出家来到慈云寺。他俩见到毗卢殿内的藏经楼构造精巧,但是,300多年来空无所有,便多次向朝廷请求颁发经书。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经书终于获准被请到了慈云寺。这本经书是经藏、律藏、论藏组成的,统称为“三藏”,共8800余册。自此,慈云寺名声大振,香火愈盛。为了更好地保护珍贵文物,这套乾隆刻本的经藏已被移放到大同下华严寺内。



 ▲精巧的砖雕




2
土长城


过年前,一家人还去了山脚下的姥姥家,这里没有手机信号,但是却有明代修建的长城,只是保存的不太完整了。



 ▲能找到照片中的长城和烽燧吗?


因为翻过山后的山就是内蒙了,所以这里自古就是汉民族与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相融相争的地方。



 ▲站在长城上的视野


现在看到的长城都是土长城,但是据姥爷说,以前长城的外墙也是有砖的,只是村民盖房子,就一点点的把砖搬回家了,只留下了现在的一堆土。



 ▲黄土、蓝天、年轻人


姥爷说,以前修长城也是用竹子打好框架,然后一层一层的填土、夯实,最外面再垒一层砖,上图中墙上的那些洞就是修长城时插竹子的地方。




3
普通民居


作为一名兵团三代,从小生活的地方是没有历史的,所以我在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民居时,觉得很神奇。很多民居的屋顶都是卷棚硬山顶的,一般的古民居都是悬山或硬山顶,所以在看到卷棚硬山顶时,让我觉得很是奇特。而且这里不仅正房常用卷棚硬山顶,连大门的顶也要做成卷棚式的。



 ▲卷棚硬山顶——民居



 ▲卷棚硬山顶——大门


除了屋顶的形式特别,屋顶的结构也是一点不马虎,脊檩、上金檩、老檐檩、檐檩、脑椽、花架椽、檐椽、飞椽、望板、苫背、连檐、瓦口、筒板瓦这些构造也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尤其是瓦当、滴水这样的装饰构件,也是非常精巧。



 ▲站在屋檐下还能看到檐椽、飞椽、望板、苫背这些构件



▲每一个瓦当和滴水上都有图案


不是每个人的家乡都是像婺源、西塘、周庄、凤凰这样特别又有知名度,但是,我想说句矫情的话:用心总是会发现家乡的美丽。


–END–



——————

文/欧阳静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规划师




欢迎并感谢您参与平台投稿,投稿邮箱:xjxtd@126.com,请您在标题处表明“微信投稿”字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