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笔谈】牛强 | 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智慧来源、空间影响和规划创新 |2022年第2期

编者按

近年来,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城市大脑、智慧物联、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快速发展,城市数字化转型进入高速发展期。然而,智慧城市热潮下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新概念和新应用层出不穷,多数形式大于内容;具体行业行为脱离城市系统性考虑,造成“数字”孤岛;智慧场景重复投资、应用冗余、资源浪费;等等。现阶段有必要抛开纷繁芜杂的概念,褪去精尖科技的光环,回归城市核心、本质和内核,更深入地思考智慧城市的核心议题。为此,编辑部以“智慧城市热潮下的‘冷’思考”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智慧来源、空间影响和规划创新

牛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

智慧城市源起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常常被认为是“智慧”的源头。自2010 年左右提出以来,各地城市积极响应,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现有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已引发学者们的反思:重信息技术应用和设施建设,轻城市生活品质提升;重自上而下“精英式”顶层设计,轻自下而上“需求型”智慧响应;重各行各业的智慧化应用,轻城市层面的整体架构和空间规划响应。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研究和实践大多从技术视角出发,受到很多局限。


如果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内涵,其智慧就不仅仅源自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多地源自虚实互动下智慧本身的创新。一方面,虚拟世界的智慧反哺了实体城市:虚拟世界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智慧资源,包括大数据捕获、分析处理、预测和决策算力等,具备了为实体世界提供智慧的能力;而实体世界也需要提升智慧化水平,包括信息感知和高效传递、海量资源的整合和供需匹配、运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等。前者正好可以满足后者的需求,从而诞生了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市政、智慧政务等,这也是学者们通常关注的领域,但信息技术只是起到了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虚实融合下,实体城市的物性可以被虚拟世界所用,支撑了智慧功能的进一步创新:实体世界作为我们的生存空间,满足了我们对物性的基本需求,包括实物和实体服务保障,活动场所的供给等;而虚拟世界存在体验感不足、实体服务能力有限、不能享用实物等局限,限制了虚拟世界智慧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虚实融合后,实体活动和空间可以嵌入虚拟活动/空间(例如新零售中的体验店、线上线下家政中的上门服务、虚拟医疗中的远程手术、线上线下购物中的商品速递等),推动虚实活动形成闭环,就可以整合两者的优势开展更加智慧的活动。这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但往往是学者们缺乏关注的。


如果从虚实融合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空间,就不仅仅是实体空间的智慧化,而是虚实空间同步的智慧化。大量实体空间将向虚实融合的空间转变,由此带来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功能的巨大变化:在虚拟世界的智慧反哺实体空间的作用下,城市空间功能更为强大,空间绩效优化,实体空间的价值与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这是大家都看到的。


随着实体活动/空间不断和虚拟活动/空间进行融合,这些虚实融合的智慧化创新则会对城市空间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首先,通过智慧服务,许多原本依赖地理位置的实体服务,现在可以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远程获取(例如智慧民生中的服务上门、快递到家、用物流代替出行等),从而产生了去中心效应和离散效应,对实体中心的依赖减少,区位扁平化,时空自由度提高;并且,基于智慧服务的远程传递,城市基本服务泛在化,还可以减少实体服务设施配套,降低建设和运作成本,降低空间规模门槛;此外,借助智慧生产,实体空间可以向更远区域输送/接收虚实资源,从而参与更大区域的分工协作,生产空间网络化,集聚依赖减少。这些都会推动城市向“大分散—小集聚”的组团式分散结构演变。


从虚实融合的视角看智慧城市将拓宽城乡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边界。不仅要关注智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更应该聚焦于实体空间如何向虚实融合的智慧空间转化;强化虚拟资源对实体城市的赋能效益,促进实体城市在更大区域中开展虚实资源的交换,以实现有效发展;以智慧赋能后的“虚实融合空间”为主体,关注智慧创新所带来的空间区位扁平化、结构去中心化、功能复合化、形态小型化等影响,提出相应规划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 吴志强,王坚,李德仁,丁烈云,党安荣,甄峰,杨滔,刘合林,杨俊宴,龙瀛,牛强,赵渺希,潘海啸,王德,汪光焘.智慧城市热潮下的“冷”思考学术笔谈[J].城市规划学刊,2022(02):1-11.

(WU Zhiqiang, WANG Jian, LI Deren, DING Lieyun,DANG Anrong, ZHEN Feng, YANG Tao,LIU Helin, YANG Junyan, LONG Ying, NIU Qiang,ZHAO Miaoxi,PAN Haixiao, WANG De, WANG Guangtao. Symposium of Calm Thinking amid the Smart City Fervor[J].Urban Planning Forum, 2022(02):1-11.)

【学术笔谈】牛强 | 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智慧来源、空间影响和规划创新 |2022年第2期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学术笔谈】牛强 | 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智慧来源、空间影响和规划创新 |2022年第2期

【学术笔谈】牛强 | 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智慧来源、空间影响和规划创新 |2022年第2期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1年电子阅读版

【学术笔谈】牛强 | 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智慧来源、空间影响和规划创新 |2022年第2期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学术笔谈】牛强 | 跨越技术的视角看智慧城市的智慧来源、空间影响和规划创新 |2022年第2期

赞(0)